1. 首页 > 快讯  > 保险中介股权“1元起拍”?是企业之殇还是行业之痛

保险中介股权“1元起拍”?是企业之殇还是行业之痛

  首次起拍价高达5000万元,历经9次流拍后,上海卡行天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100%股权,日前以“1元”的价格第10次被摆上拍卖台, 并最终以7.1万元的价格成交。而从第一次登上拍卖台到成交,不过短短1年多的时间。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人问,“1元起拍”真的能反映公司实际价值吗?也有人问,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保险中介牌照,为啥突然就不值钱了?还有人说,这一事件看似极端,却折射出保险中介行业频频遇冷的困境。

  “毫无疑问,当前保险中介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清虚提质”加速淘汰劣质机构;另一方面,市场分化倒逼行业转型。没有业务支撑的“壳资源”贬值是必然结果。

  不过,随着资本对保险中介牌照的估值逻辑逐步从“稀缺性溢价”转向“可持续经营能力”,保险专业中介的专业价值愈发得到体现。未来的中介机构,必然是那些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具备技术赋能能力,且能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服务型平台”。

  “1元起拍”背后的逻辑

  据了解,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最早被摆上拍卖台是2023年11月21日,彼时,起拍价为5000万元,后因无人竞拍而流拍。

  紧接着,2023年12月1日,卡行天下保险经纪起拍价减半,以2500万元的价格起拍,但仍然无人竞拍。

  随后,卡行天下保险经纪起拍价逐次减半,分别以1250万元、625万元、312.5万元、156.25万元、78.12万元、39.06万元、19.53万元价格多次起拍,均因无人参与竞拍而流拍。

  直至2023年3月23日,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第10次登上拍卖台,起拍价仅1元, 9人参与竞拍,在经过63次竞价后,至今年3月24日,最终以71001元成交。

  “‘1元起拍’是一个极端案例,具有偶然性,谈不上是行业风险信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拍卖是一种典型的价格发现机制,理论上讲,最终成交价与起拍价无关。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股权在此前遭遇多次流拍,最终又以“1元起拍”,这反而会让竞买人更加慎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交价格。

  在李文中看来,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股权最终只以7.1万元成交,主要原因在于该公司保险经纪许可证已经注销。而在实际操作中,仅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不能开展保险经纪业务,实际价值非常有限。此外,其母公司(上海卡行天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清算过程中还暴露出来很多其他法律与财务风险,更是直接影响了股权价值。因此,该个案并不能反映保险中介牌照的真实价值。

  但是,单纯将其定义为为了吸引潜在买家关注而制造的一次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似乎也有些草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1元起拍”看似极端,实则涉及“博眼球”与风险暴露。卡行天下保险经纪公司已注销备案、账目资料缺失、存在债务纠纷,且行业合规成本激增,于买家而言,需警惕隐性债务和业务重启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低质牌照的估值逻辑已经从‘牌照稀缺性’转向‘资产实际价值’。”龙格对记者说。

  保险经纪牌照价值回归理性

  “1元起拍”看似极端,却并非个例。

  近年来,保险中介牌照转让可谓频频遇冷。2024年5月,汇才保险代理(深圳有限公司96%股权在阿里拍卖平台转让,评估价为30万元,起拍价24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该保险代理公司股权的第三次拍卖,前两次拍卖均以流拍告终。

  2024年8月,武汉天时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100%股权及688.04万元债权整体拍卖,起拍价344.59万元,直到资质审核终止也无人报名。

  记者从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获悉,截至目前,仍有三个保险经纪公司股权转让项目在披露,分别是中化资本以5040.3万元底价转让所持有的江泰保险经纪5.7619%股权、三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4335.76万元底价转让所持有的江泰保险经纪5.1217%股权、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975.7967万元底价转让所持有的北金保险经纪(北京有限责任公司47.69%股权。其中,中化资本的遭遇可谓与“卡行天下”如出一辙,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期间四次挂牌转让江泰保险经纪5.7619%股权,底价从5583万元降至5040万元,累计缩水543万元,但因买方缺失至今还未成交。

  就在几年前,拥有网销资格的全国类保险经纪股权牌照,价格曾一度被爆炒至3000万元,甚至有机构豪掷5200万元收购保险经纪公司。如今,为何风光不再,甚至沦为“白菜价”?

  “这一转变的背后,实则是专业保险中介牌照供给和需求矛盾的体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直观来看,影响保险经纪公司牌照价值的主要因素就是市场供需,公司业绩好,牌照值钱;亏损多,牌照不值钱。当然,合规风险、法律风险,如商业纠纷、债务等也影响牌照价值。

  “整体来看,保险经纪公司的准入门槛不高,也不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属于轻资产模式,决定其估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客户经营的效率和能力。尤其是通过其过往经营累积的客户群体的忠诚度水平及其保险消费能力与意愿的高低,是决定保险经纪公司估值水平的关键。”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纯粹依靠线下网点获客和经营的保险经纪公司,具有较强的线上客户经营能力并可以结合线下代理人开展融合展业模式的保险经纪公司,因其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和经营客户,也就更具牌照价值。

  “如今,保险中介牌照从‘香饽饽’到频频流拍,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李文中进一步对记者表示,首先,持续严监管背景下,过去的一些不合规的盈利模式难以继续,合规经营成本上升,那些盈利能力较差的中小保险中介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比如,“报行合一”政策后,保险公司承担了较大的信息披露等合规成本。除了面临保费收入大幅减少,保险经纪公司还要满足监管各种合规检查,维护成本较高。

  其次,监管部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保险中介机构还面临互联网平台的冲击。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没有专业技术含量的中小中介机构缺乏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在当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保险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中介佣金收入缩水明显。”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院杨祥进一步分析称,保险经纪牌照的价值正在回归理性。

  保险中介行业加速洗牌

  就在卡行天下这场拍卖开始的几天前,金融监管总局刚刚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国内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已经连续6年下滑,从2019年的2642家减少到2024年的2539家,整整少了103家。

  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3月中旬,已有21家保险中介机构注销牌照,其中8家主动退出,2家破产清算,还有部分是兼业代理注销,相比2024年全年减少27家这一数字,速度正在加快。整体来看,减少的机构主要集中为中小机构,比如,今年3月,江苏国利聚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陕西海通嘉豪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盛和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等均被注销,原因主要涉及违规经营、破产清算等。

  在周瑾看来,部分出清其实是市场的合理现象。“过往,市场上的中介机构数量众多,体量普遍不大,大量微小型机构运营还是原有资源和关系驱动,专业能力不足。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下,部分机构出清是必然的。”

  “保险专业中介洗牌正在加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监管清虚’加速淘汰劣质机构,‘市场分化’倒逼行业转型。”龙格进一步对记者分析称,这背后动因既有监管层面,提出三年“清虚提质”行动,清理空壳机构,强化合规要求,倒逼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也有市场层面,包括利率下行挤压利润,互联网渠道冲击传统模式,科技冲击与头部效应加剧等,导致中小机构在成本、获客、服务能力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更有社会需求,比如,消费者从“价格敏感”转向“服务专业度优先”。而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专业化、定制化保险服务需求提升,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变化。

  “2500多家专业保险中介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没有业务支撑的壳资源贬值是必然结果。”王国军对记者表示,让盈利模式单一、技术能力落后、专业价值缺失的保险中介退出市场未必是坏事。这反而反映出市场对于专业能力的重视,有助于行业从“牌照红利”转向“服务价值”。

  向追求“专业能力”“服务价值”的转变

  当前,保险中介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监管趋严与“报行合一”政策冲击,行业结构优化与头部效应凸显,技术驱动转型、市场分化与模式革新以及客户需求升级……这些变化体现出保险中介行业正在从追求“牌照红利”向追求“专业能力 生态整合”深度转型。

  “1元起拍”一事更是给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

  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保险中介公司如何才能从“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专业能力”“服务价值”成为制胜的关键。

  王国军谈道,专业保险中介机构需深耕细分市场、提供场景化服务、构建专业壁垒,打造核心竞争力,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风险管理、健康管理、财富规划等综合服务,以“专业价值”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转型、生态化布局和合规化运营,从“牌照依赖”转向“能力驱动”。在王国军看来,能够生存并壮大的中介机构,必然是那些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具备技术赋能能力,且能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服务型平台”。

  “保险中介是保险行业分工的产物,其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在中介服务领域凸显其价值才能够具有市场竞争力。”龙格进一步谈道,破局的关键在于专业化深耕、数字化转型、生态整合、合规能力提升。而其核心逻辑实则是从“牌照红利依赖”转向“专业价值创造”,从“销售中介”升级为“风险管理生态服务商”。

  “从行业的发展规律看,保险中介首先要充分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尤其在当前财富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水平和保障需求提高的情况下,保险中介愈发需要在风险管理、财富配置、养老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在销售咨询、理赔服务、客户经营、长期伴随等方面加大力度,并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具平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服务。”周瑾进一步对记者说。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