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十年磨一剑,教育星火终成璀璨星河 ——记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洲

十年磨一剑,教育星火终成璀璨星河 ——记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洲


  二〇一五年,在广东省两会期间,陈文洲通过媒体呼吁更多人关注港籍儿童在粤入学问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文洲: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工商总会会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长。

  从先期调研到建议成形,从提案立案到转为惠民生的政策,中间到底要经历什么?什么是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陈文洲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揭阳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漫漫十余载履职路,陈文洲留下了坚持为教育事业鼓与呼的印记。

  发心于市,以点带线听民意

  40多年前,深圳河畔,改革开放,春江水暖,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诞生,一片热土开启了逐梦的旅程。此后数十年间,深港两地山水交融、人文相亲、休戚与共。

  当往返香港、深圳成为工作常态,陈文洲开始关注起身边更多的同路人。

  罗湖、皇岗口岸人流如织,每天,通勤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口岸排队等候。赶早的陈文洲发现,无论自己起得多早,总能看到很多小朋友排着长队等待通关,遇到高峰期,等待时间甚至30多分钟。

  “为什么不让孩子在深圳读书,非要起得这么早送孩子去香港上学?”一次,出于好奇,陈文洲与家长攀谈起来。

  家长告诉陈文洲:“不是不想把孩子留在深圳读书,而是很难进入深圳公立学校。”根据当时的政策,港澳籍子女不能进入内地公立学校读书,即使借读也无法取得学籍。没办法,只能每天两地跑。

  “我当时是揭阳市政协委员,我就在想,作为政协委员不就是要了解和反映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不就是要服务好界别群众吗?”陈文洲很快意识到,撰写提案是帮助港籍学子实现在粤求学愿望的重要途径。

  “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建议才能提得实。”为了提高提案的精准度和含金量,陈文洲开始深入细致地调研。

  港籍学童家庭成为他调研的第一对象。黄先生一家住在深圳宝安区,孩子每天从家坐巴士到皇岗口岸,路上要1个小时,口岸通关20分钟,出了口岸到学校还要20分钟,孩子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从事旅游行业的梁先生家住龙岗区,孩子就读学校在香港的天水围,家和学校离口岸都远,天不亮就要起床。为了按时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太太只能辞掉工作,做兼职补贴家用……

  “那时候还没有深圳湾口岸,每天早晚过关的人非常多,罗湖、皇岗口岸也没有学童专用通道。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求学不得不起早摸黑,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学校,成为陈文洲调研的第二个对象。当时,如果进不去公立学校,港籍学童在粤读书可以选择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或是师资力量薄弱的部分民办学校。然而,少数合适的民办学校学位资源有限,排队也是遥遥无期。“面临求学难题的家庭不在少数,他们面对的很多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为了深入了解政策,陈文洲还拜访了深圳市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与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陈文洲进一步了解到: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当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1000多万。在粤港籍学童主要聚居在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市,而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逾100万,学位很紧张。种种条件显示,为这些孩子全部解决公办学位,对深圳市而言难度极大。

  通过多渠道调研,陈文洲对现状有了充分了解。

  “我当时是市政协委员,而帮助港籍学子实现在粤求学事关全省教育安排,只能在省级层面解决。”因此,陈文洲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发力于省,以线成面解民忧

  “我和家住香港的亲友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孩子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很陌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各领域取得的成绩知之甚少。”陈文洲认为,假如孩子们在内地读书长大,情况也许就会不同。不仅是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他们的家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也会在心底油然而生。

  2013年,陈文洲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而他在广东省两会期间提交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关于港人子女在粤享有与内地学生同等受教育权利的提案》。

  陈文洲在提案中建议:放宽港人子女在粤受教育限制。具体来说,凡港人子女,在广东省内均可享受与内地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将港人子女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对象,公立学校无条件为其提供学位。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多开办港人子弟学校或港人子弟班,港人子女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入读。此外,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对此类学校的师资配备。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陈文洲感觉到,“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画好同心圆”这些看似离生活很遥远的词汇,其实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也正是政协委员身份价值的充分体现。

  那几年,陈文洲不断向身边的政协委员讲述这些孩子在粤求学的真实故事,渐渐地,他得到了很多委员的大力支持。有一年,共有17名政协委员和陈文洲一起联名提交提案。

  2017年,深圳市教育局公布一则招生通知——自当年起,港澳学生可以跟其他非深圳户籍学生一样,申请参加“积分入学”。更让人高兴的是,在粤港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港人子弟学校和“港籍学生班”就读的数千名港籍学生小学毕业时,可直接申请参加香港“中学学位分派”计划。‌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惠及多少在深的港籍家庭啊!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祝贺,这么多年努力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多年呼吁终见成果,陈文洲坦言,自己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

  每每回忆起这些,陈文洲的内心总是充满感慨:“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如何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首先就是要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委员履职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倾听民声民意,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了解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及时向政府反映群众诉求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履职为民只有站点,没有终点。

  2018年,陈文洲再次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他一刻也没有停下履职的脚步。这一次,他选择为高中群体继续发声……

  陈文洲这样总结他的真实感受:“政协委员履职为民,要情系民之关切,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建议和举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无愧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

  发愿于国,以面及体聚民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2023年,陈文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思想站位较之前有了进一步提高。他常常思考的是:如何让教育星火燎原,让自己成为助燃孩子们梦想的风。

  “我服务香港北区15年,对那些从小在香港学习长大的青少年充满了感情。如何让香港的青少年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成为我关心关注的新议题。”

  身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长的陈文洲,曾与有关单位一同发起一项活动,邀请1000名香港青少年前往深圳,参观莲花山、福田创意园等标志地,增进深港两地青少年间的友谊。

  在莲花山上,陈文洲给孩子们讲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事,回顾在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凭着一股子拼劲的深圳人如何践行“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发展理念。他还饶有兴趣地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来到内地后的奋斗历程。“我希望能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让孩子了解国家几十年来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必然。”

  成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陈文洲多次参加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围绕港澳青少年工作开展的调研、协商活动,聚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感”这一议题积极履职。

  “虽然每次调研和协商活动的主题不同,但我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用心感受、用脚丈量山水相依、文化同源的同胞情谊。”陈文洲说。

  在陈文洲看来,青少年思想活跃,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呼吁,要重视学校的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好网络及新媒体等青少年容易接受的传播途径,丰富青少年共同参与的爱国主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经常告诉同学们,要多花时间和心思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座宝库,多了解自己的祖国,为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

  消息一出,陈文洲倍感振奋。

  “要想培养出真正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爱国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勠力培育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新一代。”

  教育强国,成于实干。

  10多年来,陈文洲聚焦粤港两地青少年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参与并见证了一些重要时刻和政策变迁,特别是亲历了港籍儿童在粤入学问题的解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历时数年,走访多个家庭、多个领域,只为扎实写好一件提案,陈文洲更加理解了“政协委员”这个身份的意义。朋友戏称他是“最执着的政协委员”,他却笑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了孩子,这份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