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清明假期“流量”变增量 浓郁春意点亮文旅新意

清明假期“流量”变增量 浓郁春意点亮文旅新意

  交通运输部4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首日(4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为2.87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9.7%。多个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期间,短途周边游升温,“高铁 ”出游受追捧,赏花游成“顶流”。

  专家表示,清明假期,旅客流量带来消费增量,浓郁春意点亮文旅“新意”。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出现的旅游新热点,有望成为全年文旅消费的先导性指标。

  “坐着火车去赏花”

  “清明假期前,我们适时推出了居庸关长城踏青赏花线路,假期开始前两天报名就满员了。”北京一家户外活动机构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清明赏花线路吸引的游客年龄范围广,特别受全家出行的游客青睐。

  携程数据显示,无锡、黄山等赏花踏青热门地在清明假期期间的订单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5%、50%。

  “最是一年春好处”。“坐着火车去赏花”成为今年清明假期的流行模式。作为长三角出游枢纽,上海已开通首趟G7006次赏花专列,该线路串联苏州周庄古镇、无锡鼋头渚等“江南春色天花板”。清明假期期间,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加开厦门至武夷山北、南昌东至婺源等热门旅游城市间的“追泪赏花专线”。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铁路 旅游”新模式,积极开行赏花专列、踏青专列、旅游列车,满足多元化旅行需求。

  伴随赏花游热度攀升,“体验式”旅游产品如采春茶、挖春笋、果蔬采摘等受追捧。携程数据显示,3月以来“农庄 时令采摘”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约50%。在途牛平台上,武夷山、徽州等地的春季游学产品受到不少带孩子出行家庭的青睐。

  随着踏青赏花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型,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认为,应注重当地特色资源与新兴文旅趋势的融合。优化绿色生态,满足现代游客对健康生活的需要,推动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合理谋划推出“赏花游”等季节性活动,关注户外运动、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因地制宜推出相关产品。

  “疗愈式”旅游热度攀升

  足不出城,在本地民宿进行慢节奏的“疗愈式”旅游,成为今年清明假期的热门选择。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对本地民宿的预订热度有所增长,其中成都、三亚、大理、珠海、厦门等目的地的热度居前,温泉、围炉煮茶等体验成为民宿创新的发力点。

  短途游同样受欢迎。去哪儿大数据显示,今年的清明假期出游以短途为主,京津冀、江浙沪、成渝、两湖、粤港澳两小时高铁圈内的旅客流动频繁,也有不少旅客选择“快闪”出境游。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从高铁车窗外的缤纷花海到跨境航班的云端追樱,旅客假期出游选择更加多元。从预订情况可看出,旅客出游需求仍旺盛,清明假期对文旅行业和消费的带动比较明显。

  观影、看剧、看演唱会等文娱活动也成为“疗愈式”旅游的方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21时,清明档新片总票房达3.14亿元。去哪儿数据显示,跨城观演的旅客越来越多,一场演唱会将带动周边酒店两成以上的预订量增长。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穿汉服打卡博物馆、古礼祭扫、制作古风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已成为年轻人过清明的灵感。

  “清明假期期间,我带女儿去了位于‘八朝古都’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她一起做了汉服妆造,‘沉浸式’拍照打卡。”在北京工作的王琳说。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北京、南京、西安、重庆、苏州成为清明假期期间最热门的历史文化打卡地。不少历史文化类景区借势推出民俗场景,通过仪式感增强游客对传统佳节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通过IP宣传叠加沉浸式体验,持续发挥影响力。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沉浸式演艺、实景剧本杀和酒店换装等景区沉浸式体验项目预订热度同比上涨近一倍。宋潮不夜城、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牡丹江镜泊湖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万岁山武侠城等热门沉浸式体验类景区清明假期期间的热度同比涨幅均超过两倍。

  “国内旅客的文化自信增强,传统文化旅游景区融合国潮、科技等元素优化表现形式,是相关旅游产品火热的主要原因。”韩元军分析,传统文化景区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关注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比如可以针对康养、青少年研学等需求进行创新,通过策划体验式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提升游客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认同。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