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金融发展的全球变局与战略机遇
作者: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一、形势:全球变局中的金融新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如今更是从“三低一高”的长期性停滞格局向“三高一低”的滞胀格局转变,高利率与高债务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给全球经济与金融带来新风险。同时,全球化退潮不断深化,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区域化、本地化、碎片化趋势加剧。国际经贸冲突易发频发,中美博弈长期化持续化,美国国内政局更迭难以改变这一大局。这些变化使得全球金融格局面临重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更加复杂。
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全球经济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长期性停滞格局向高利率、高债务、高通胀的滞胀格局转变,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区域化、本地化、碎片化趋势加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响应能力和满足定制化需求,倾向于将生产环节靠近目标市场,降低了生产碎片化的吸引力。
(三国际经贸冲突加剧
中美经贸关系的调整需要在更加平等、宽阔的平台上进行,现有的单边的“301调查”需要尽快终止。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应该更加开放、深入,通过双边FTA谈判以及投资协定谈判,共同推进WTO改革,重塑多边贸易体制。
(四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在百年变局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和不公现象愈发突出,中美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也日益明显。
二、挑战:金融发展中的多重考验
(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欧美市场日渐饱和,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生产能力,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冲突带来不确定性。美元、欧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自律,发达国家将金融手段作为政治工具的趋势愈发明显,如金融制裁、货币战等,这对全球金融稳定和中国金融发展造成冲击。
(二内部发展面临瓶颈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主导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减弱。企业债务水平较高,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与不足同时存在。同时,中国现代金融理论落后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实践,需要加快理论创新和应用。
三、机遇: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新契机
(一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内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专业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金融机构可以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海外资产布局优化
做好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减轻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构建防控机制和预警平台,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优化海外资产布局,降低风险,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三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助力
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构建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打造开放包容有弹性的金融体系,加强必要的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优化风险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四绿色金融引领全球升级
引领金融业态的全球绿色升级方向,把握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团结“全球南方”国家争取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权。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各类污染物排放逐年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
(五国际金融供给产品拓展
加强国际金融供给产品的供给,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了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通过提供更多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如跨境支付结算、国际投资合作等,不仅可以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还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
“十五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拥有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准确把握全球变局中的金融新格局,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推动中国金融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