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智驾险 有无必要是否透明引关注

智驾险 有无必要是否透明引关注

  2025年被业内称为智驾全面市场化推广的“元年”。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加码推进“智驾平权”,汽车企业正在以全民智驾普及的形式展开新一轮竞争。而全民智驾要想从车企端真正落地到消费端,需要广大消费者敢用智驾、多用智驾。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智驾险产品,自推出以来便引发了广泛争论。

  必要性存争议

  “开车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购买车辆基本险便可保障用车周期内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因购买智能网联汽车却要额外购买智驾险产品?”北京车主孙晓磊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同样是购买一辆汽车,保险品类不应因车辆使用功能的变化存在差异性。

  作为保障车辆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车辆基本险属于机动车辆保险(汽车保险的范畴,车辆基本保险包括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和车辆损失险。其中,车主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第三者责任险赔付额度,从几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

  随着汽车产品趋势更倾向于智能网联化,自动驾驶逐渐成为车企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在此背景下,运行多年的传统汽车保险体系可能被打破。

  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搭载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大量上市,华为鸿蒙智行、小米、阿维塔等企业相继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险,保额最高可达300万元以上。此外,小鹏汽车表示计划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可能面临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问题。

  与传统车险不同,智驾险主要是针对汽车智能驾驶功能开发的新型保险产品,当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智驾领航辅助等智驾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受到损失,可以通过智驾险获得一定补偿。费用一般为每年4000元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主流保险公司旗下产品没有明文规定车辆智能驾驶系统出现的赔付只能由智驾险承担。一时间,消费市场对智驾险的必要性充满置疑。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交强险和三者险已覆盖基本交通风险,在此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确实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觉得难以接受。但从车企和行业发展角度看,智能驾驶系统依赖复杂的算法、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可能会受到软件故障、网络攻击、传感器失效等因素影响,这些风险与传统驾驶模式下的风险有所不同,现有的交强险和三者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智驾险的出现可以填补这一保障空白。

  长期关注汽车保险产品发展的产业观察家洪仕宾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消费者认为在购买了交强险和三者险的基础上,不应由他们来承担因车企推出新技术而增加的保险费用,这是可以理解的。车企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保险费用的增加。车企不能将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车企提供的智驾险以首年赠送的方式提供给车主。不过,在使用1年后,消费者依然要面临是否购买智驾险的两难选择。

  引发连锁反应

  “如果这次我们为智驾险买单,那么以后车企推出其他新技术,消费者是不是还需要承担更多?”在互联网平台上,关于此类话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目前,汽车产品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软件功能的大量应用以及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产品迭代升级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包括AI算法赋能的智能座舱、车载飞行器等各类新技术、新功能的密集出现,让消费者在感受到科技魅力的同时,对用车成本的提升有所忧虑。

  孙晓磊直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常规保险成本本身就高于传统燃油车,未来可能还要面临除智驾险外的其他保险品种的选择,这确实打破了我对于常规养车的理解。”

  孙晓磊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不少消费者质疑车企推出智驾险的做法有转嫁责任之嫌。王鹏对此解释称,一方面,保险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保险行业需要不断推出新的险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新险种的保障范围、定价原则和理赔流程,避免出现市场混乱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同时,可以鼓励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合作和共享,以提高保险行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透明构建信任

  当前,越来越多的车企考虑以智驾险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保障。不少车企曾表示,在“智驾平权”发展的当下,需要智驾险护航前行。不过,现有法律体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数据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智驾场景人机定责难。而客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安全性的担忧、对事故责任的顾虑,成为阻碍技术普及的障碍。

  记者了解到,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进行购买,车主只能通过车企进行选购。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

  对此,不少消费者质疑:“如果是购买其他车险,还可以到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比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但目前仅能在所购车企购买智驾险,就失去了选择的空间。”

  今年3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面临精算模型重构的挑战,并且对智能驾驶保险的普适性和风险评估存在担忧。他认为,应该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车企在推出智驾险时,通常将其定义为一种保障权益,或将其与其他权益整合为“权益包”,此权益一般会在第一年以免费形式赠送给车主,而后续如果需要此项权益,需要自费或者按月购买“权益包”。如果汽车在开启智驾功能时发生事故,相关费用由车企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车主次年保费上涨的风险。由于保险风险评估模型还不成熟且费用结构复杂,车企对于此类权益的定价标准还不够透明。

  王鹏认为,在智驾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与交强险、三者险等现有险种的界限和衔接关系,避免出现重复投保和理赔纠纷。同时,政府和保险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引导和规范,推动智驾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