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从「黑科技」到「量产」,爱奇艺的虚拟制作进化论

从「黑科技」到「量产」,爱奇艺的虚拟制作进化论

技术最终会回归工具本质。

作者:郑玄

虚拟拍摄,这个在国内火了几年的技术概念,正在进入新的产业发展节点。

自 2020 年迪士尼《曼达洛人》引爆行业关注以来,国内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持续加码虚拟制作技术。《流浪地球 2》《长空之王》等电影,以及《大梦归离》《狐妖小红娘》系列、《清明上河图密码》等热门剧集,均已将部分场景放在虚拟拍摄影棚制作。

在近期结束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表示,虚拟制作已在过去一年跨入「量产期」:项目数量提升 50%,横店 2400㎡虚拟拍摄影旗舰棚实现常态化运转,科幻、现实题材剧也开始采用该技术。不止爱奇艺,腾讯视频也在今年宣布开始投入虚拟制作,推动剧集虚拍的落地执行。

这项去年还曾被质疑为「伪需求」的技术,为何突然跑通?是技术有了突破,还是平台投入资源强推?虚拟制作的终局究竟走向何方?爱奇艺世界大会上,我和爱奇艺团队以及一些影视行业的朋友做了交流,找到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答案。

01 技术不追噱头,但求适配剧组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虚拟制作(Virtual Producttion)。其基本原理是将 LED 虚拟影棚和虚幻引擎结合起来,直接在拍摄时生成动态数字场景,从而替代传统的绿幕和后期合成,实现实时可视化和更逼真的视觉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场景替代以前的线下布景,并让演员在一个有 LED 屏幕的特殊摄影棚里拍摄。上一秒演员还是在冬天的皑皑雪原,下一秒就可以切换到烈日炎炎的沙漠。

这项技术可以大幅简化电影电视剧拍摄的场景搭建和后期制作,尤其适合玄幻、科幻类影视剧——无论是《大梦归离》中的《山海经》神话世界,还是《曼达洛人》的星际旅行或核爆后的曼达洛星球,传统搭建或纯后期合成都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虚拟制作在国内火热,但实践团队常遇瓶颈:技术很酷,但剧组用不起来。就比如:工程师觉得自己的「实时渲染很牛」,但导演却只关心「演员在 LED 屏幕前能不能入戏」;还有就是系统参数一堆,场记却连怎么上传素材都要学半天。

爱奇艺的解法也很务实——让懂影视的人来主导技术,开发出一整套能真正满足影视工作者创作需要的系统。比如下面几点软硬件层面的创新,不一定是最酷炫、最昂贵的技术能力,却能确实解决创作团队使用虚拟制作的痛点。

1.自研 IQ Stage 系统,不追求最大 LED 屏这样的「硬件拉满」,而是优化导演最在意的「实时预览」和「光影匹配」,让虚实景完美融合,从而解决好莱坞都在尽量规避的全景俯拍问题,突破了创作限制。

2.棚内配备了国内首创的美术置景电动旋转地台,拍摄《云之羽》时发现的屏前正反打拍摄与换景不便的问题,在《大梦归离》拍摄期间迎刃而解。

3. QClip 云端协作,把样片上传时间从「天」缩短到「分钟」,制片人再也不用抱着硬盘跑路了。剧组主创可以即时远程看到拍摄样片,配合虚拟制作「所见即所得」的特性,让废片更少,虚拍片段的入片比更高。

看起来每一项软硬件的创新,都不是研发了一个「AI 大模型」,自研了下一代「游戏引擎」这种惊天动地的突破,却切实解决主创团队的真实痛点,让这套虚拟制作系统从一个概念,变成能用,甚至是好用。为今年爱奇艺虚拟制作的爆发量产,奠定了基础。

02 量产密码:生态协同

2023 年,爱奇艺在国内首次上线了使用虚拟制作技术的剧集《云之羽》;一年后,同班底制作的《大梦归离》,有七大场景使用了虚拟制作,无论是用量还是场景数都位居行业首位,入片比高达 16%。而到 2025 年,则进一步推动虚拟制作批量落地,进入量产期。在世界大会上,爱奇艺一口气释出了《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云襄传之将进酒》《狐妖小红娘 王权篇》《一枕春华》《与晋长安》等多部新剧的虚拟拍摄画面。

在当下,大部分平台还只能拍一两部虚拟制作 demo,而爱奇艺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在于虚拟制作方案本身更贴近影视创作者的实际需求,更在于平台级的技术协同。

今年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发布了 AI 创意工具剧本工坊,在媒体交流会上,爱奇艺基础架构与智能分发事业群总裁刘文峰介绍,今年使用虚拟制作项目增长 50%,剧本工坊起到了作用。

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表示,将剧本上传到剧本工坊里可以多维度地分析,拆解出这部剧会有多少个场景、多少场戏。

爱奇艺的剧本工坊,可以分析有潜力进行虚拟拍摄的剧本,并在剧本阶段就能用 AI 辅助 判断哪些场景适合使用虚拟拍摄,虚拍占比量多大更合适。这就使得虚拟拍摄评估的效率大为提升,过去一个有经验的场景分析师,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完一个剧本,但现在借助剧本工坊,评估速度可以提升数倍,同时筛选场景的精准程度,以及后续用影像工坊设计场景供创作团队参考的能力都有提升。

此外,虚拟制作也不仅是前期的影棚拍摄和后期剪辑制作,想要实现最好的效果,需要一套智能制作的技术体系配合。比如 QClip 专用软硬件,可以将虚拟拍摄现场的拍摄画面进行自动录制和上传,主创们可以实时看到导演监视器中的多机位画面;同时这些素材会在几分钟内上传至爱奇艺的「制片管理系统」,并在云端与电子场记和原始素材的元数据同步合并。

有了 QClip,跟组剪辑可以直接从 QClip 服务器拿取侧录文件,根据即时多机位回放的画面快速判断素材可用性,拍摄现场的接戏检索回看也更方便顺畅。《大梦归离》剧中大量的高标准动作戏份,就是在此基础上由武术指导和剪辑配合完成。

最后,虚拟拍摄构建的大量数字素材,除了可以用于多个场景拍摄和后期剪辑的复用,还可以用于进一步的 IP 开发,实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比如拍《大梦归离》建的虚拟场景,可以直接给剧集、VR 体验甚至线下乐园使用,让存在电脑里的数字素材成为可以持续创造商业价值的数字资产。世界大会现场,就有不少观众在外展区用 Apple Vision Pro 体验剧中的「观象台」,高精度场景配合手势交互拉满沉浸感。

虚拟制作不是「单点技术」,而是「电影工业化的升级」——今天的爱奇艺早就不止是一家内容公司,更像影视行业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03 未来图景:技术解放创作

当虚拟制作迈入量产阶段,其终极价值愈发清晰。

数字资产的跨形态复用已初见端倪:影视场景可复现于主题乐园、转化为 VR 互动体验,或衍生为游戏皮肤……这种"一次制作,多元应用"的模式不仅能压缩开发成本,更能确保 IP 元素的高度还原。

对创作者而言,技术突破意味着物理限制的消解与想象力的释放。朱梁坦言,当前仍有主创团队对新技术存疑,担忧效果呈现与演员适应性。但他坚信虚拟制作并非替代传统拍摄,而是为创作开辟新维度。

比如《权游》《星战》《流浪地球》这样的宏大玄幻、科幻 IP,过去鲜有「小制作」,因为需要搭建大量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场景。过去只有 CG 能实现这一点,但每分钟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不仅小团队望而却步,也让不少优秀的科幻 IP 失去了影视化的机会。

而今天,AI 虚拟制作的技术手段,能让小成本剧做出电影质感,这让中国过去一二十年网络文学快速发展下积累的海量精品 IP,有更多机会转化影视剧集。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应用正突破题材边界。今天虚拟拍摄更多还是用于代替那些实拍难以做到的场景,所以科幻玄幻剧集的使用率更高,但这项技术的使用潜力远不止于此,而可以成为追求质量的导演,在任何影视作品里实现创意的利器。

据透露,爱奇艺的虚拟制作已经开始用于现实题材,比如在一个现实题材内容的「回忆杀」里,再现出一个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旧地。过去这种只能靠大成本搭建才能实现逼真效果的拍摄场景,在虚拟制作技术的帮助下,只需要低成本就能完成高质量的拍摄制作。

04 结语: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

虚拟制作刚兴起时,有人质疑:「这是给土豪剧组玩的吧?」但爱奇艺的实践证明,技术最终会回归工具本质——让创作者少操心「怎么拍」,多专注「拍什么」。

《黑镜第七季》的第三集最近火了,里面设想未来的电影拍摄,没有相机和影棚,而是给演员戴上脑机设备,把他放到一个计算机模拟的世界里演习,这看起来就像是虚拟制作的终极形态。

或许有一天,虚拟制作可以替代今天的影视制作体系,未来我们不需要一个实体的影棚或者实景拍摄,只需要一个几千平米的 LED 和无所不能的 AI、数字软件,就能完成所有影视剧的拍摄。

但有意思的是,把这个问题抛给爱奇艺负责虚拟制作业务的朱梁,相比剧组到底用了多少百分比的虚拟制作,或者在什么时间点能有一个完全虚拟制作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出现,他更关注的是技术怎么能更好地支持想象力和表现力,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地支持创意实现,让导演拍出更好看的作品——这也是高比例使用虚拍的前提。

当同行还在纠结「要不要上虚拟制作」时,爱奇艺已经在思考:如何用这项技术,让下一部「《狂飙》」诞生得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