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发布《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护航创新创造
近日,最高检发布《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3486人,受理审查起诉33805人,同比分别上升5.9%和10.2%。
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类型相对集中,共同犯罪特征明显。”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宫鸣介绍,2024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标权类犯罪占比81%,侵犯著作权类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数量持续增加、增幅较大,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犯罪中共同犯罪占比均在80%左右。
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知识产权检察厅副厅长刘太宗称,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对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切实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2024年起诉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犯罪9452件20817人,人数较2020年上升71.3%。
近年来,利用深度链接、网络爬虫、架设游戏私服、电子侵入等新技术手段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不断出现,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挑战。刘太宗表示,今年,检察机关将充分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意见等机制作用,重点加大对新类型犯罪的打击力度。
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日益迫切。白皮书着重介绍了检察机关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履职情况。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163件385人,案件数同比上升12.4%。
去年以来,最高检指导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办理了一批涉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动力电池等在创新密集型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玲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就是通过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经济利益,从源头上增强创新供给能力,为优质技术、资本和人才集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为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检察机关不断创新服务举措,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设立检察服务工作站等方式,护航科技创新。广东检察机关加大对职务科技成果的刑事保护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湖北检察机关立足当地产业特色与区位优势,通过加强监督办案、健全制度机制、培育特色品牌等方式激活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服务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
引入外脑提高保护水平
白皮书显示,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制定《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聘请首批涵盖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生物等众多领域的60名技术调查官,为检察官查明技术事实提供支持。张玲谈到,知识产权案件技术事实复杂、专业难度高,尤其是涉及专利、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领域案件,在办案中往往需要突破专业壁垒,完善证据链条。
在最高检日前发布的典型案例——北京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中,涉案设备包含机械、探测器、辐射防护、软件等多个子系统,覆盖机械、控制、软件算法三大行业领域,技术事实认定的难度较高。为全面查明案件技术事实,检察机关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司法办案,利用远程勘验提取关键证据,最终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犯罪行为,有力保障了创新主体合法权益。
各地检察机关也积极引入外脑外智,发挥大数据与技术赋能作用,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质增效。在北京,通过AI创建法律监督模型,检察机关实现精准打击侵权假冒犯罪。“我们主动对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构建检察版‘接诉即办’机制。”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田向红介绍,整合检察办案内部数据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首都版权协会受理投诉数据等300余万条数据,北京检察机关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自主研发一键式筛选数据的智能解析程序,推动打掉售假窝点102个,77件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获采纳并促成和解结案,5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因违规行为被注销。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