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降准降息落地后,未来还有哪些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降准降息落地后,未来还有哪些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财经5月12日讯(记者李春晖“5.7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社会预期明显好转。这一揽子政策是否意味着宽松预期已经全部兑现?未来还有哪些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9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释放出一些新提法、新信号。

  《报告》称,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近期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组合政策,存量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支撑经济持续向好。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措辞出现变化,从去年四季度的“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调整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意味着在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落地后,接下来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实施,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但考虑到美联储等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我国政策节奏和力度也仍需相机抉择,此次降息力度相对适中,为后续灵活应对形势变化预留空间。”温彬称。在5月7日公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中,政策利率下调幅度是0.1个百分点,与0.5个百分点的降准幅度相比,力度相对适中、留有余地。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5月7日一揽子货币政策并非宽松的顶点,未来1-2个季度持续的宽松政策将陆续推出,可能包括进一步的降息降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PSL的重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扩张。

  “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月7日发布会虽然未详细提及,二季度仍有望适时推出。”他表示。

  《报告》在专栏5中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视角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提出“三国对比表明,考虑到庞大的国有资产和较低的政府负债水平,中国政府债务扩张仍有可持续性,这对于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

  “这意味着当前环境下,财政政策存在更大发力空间,货币政策也需积极配合宽财政。”温彬分析称,预计二季度政府债净融资额有望达到4.3万亿元左右,需要央行通过适当的流动性安排,确保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

  房地产方面,《报告》提出,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与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表述相比,《报告》的提法调整为“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反映出下一阶段稳地产政策着重加快落实已出台政策。“具体从两方面发力,其一,需求端调降政策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购房成本,释放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其二,供给端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打通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堵点,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加大‘好房子’供给满足改善性需求释放。”他建议。

  物价与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报告》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主要价格指标低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

  《报告》称,物价水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上由供求关系决定。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如果需求相对于产出上升,货币扩张对物价会显现上拉影响。增加货币供给,在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反而会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实际上物价也难以回升。

  《报告》指出,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打通实体经济堵点。……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

  “这意味着未来政策会更加注重质量和结构,而非简单的总量性宽松。”温彬称,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