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金融活水持续滴灌乡村产业
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是我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从专业化体制机制角度强化监管引领,这为银行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服务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开辟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引导下,银行机构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金融产品、服务场景,还是利率优惠、续贷支持,各种政策都在优化,成效初显,涉农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滴灌乡村产业,拓宽乡村致富路。截至2025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25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发展“三农”金融是一场持久战,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恐怕难以支撑乡村振兴。要看到,现实中还存在个别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上意愿不强、可持续性动力不足,信贷投放总是乐于面向赚快钱的领域,把钱投在涉农产业上还存有顾虑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我国的“三农”金融在实际展业上的确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就以乡村产业来说,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等不可控因素较多,容易导致涉农小微企业营收偏差,一旦发生意外风险,在缺乏担保物的情况下,银行后续贷款的处置与回收有诸多不便。不少银行为此设置信贷责任人制度,导致一线信贷人员慎之又慎,无疑又加剧了涉农经营主体获取“三农”贷款的难度。
此次《通知》聚焦金融服务问题和痛点,疏通银企堵点,有助于形成“敢贷、会贷、愿贷”的长效机制,将推动金融更好服务乡村经济。比如,《通知》通过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不同性质银行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找准金融融入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严监管机制的推动下,银行将下足“绣花针”功夫,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三农”领域。
对于银行而言,带着顾虑是很难做好涉农金融投放的,更是难解乡村产业融资之渴。当前,银行要尽快优化金融服务,一方面应创新金融产品,让产品契合当地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条件等方面,提供更适配乡村产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一线信贷人员涉农服务积极性,做实做细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激励机制,让涉农信贷充分流向乡村沃土。
当下,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号角已经吹响,但要警惕的是不能一哄而上形成“内卷式”竞争。尽管《通知》鼓励不同性质银行加强“三农”金融服务,但是不能为了信贷数据好看,就不顾一切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通过打“价格战”抢客源。为防范此类金融风险,《通知》强调,开展涉农贷款数据抽查核实,完善银行内部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提升涉农数据真实性、准确性。此举如同交通信号灯,为防范涉农信贷风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保障涉农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稳健运行、有序竞争。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