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全国首部《金融大模型》专著发布,你的公司AI应用落地了吗?

全国首部《金融大模型》专著发布,你的公司AI应用落地了吗?

 

3月28日,“大模型驱动下的金融新质生产力创新论坛暨全国首部《金融大模型》著作发布会”在京举办。大会云集了一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等齐聚,很是热闹。背后的实际举办方,仔细一看,妥妥的马上消费:书籍内容来源于马上消费总结提炼,发言人中几位主角均属马上消费高层。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马上消费在此前也曾多次打出大模型的首家、首次概念,应该是要把业务与大模型的概念牢牢捆绑,并在行业中抢占首家落地大模型概念的企业。

 

虽然马上消费还未上市,但公开信息显示: 2022年,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收入13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8%;净利润17.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4%。总资产为665.1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97.92亿元人民币。目前已选定创业板作为其上市目标,正在接受中金公司(03908.HK)(601995.SH)和中信建投(601066.SH)的辅导。

可以说,借力大模型、AI这样的概念,可以助推其去金融属性,强科技属性,在强监管之下更快的上市。同时,风潮之下,推高上市后的市值评估。

不仅仅是马上消费,大模型、AI的应用风潮正盛,以金融、类金融行业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所有公司几乎同一时间对外宣称AI已成熟应用。是文字概念游戏,还是真金白金的投入科技助推业务?

做为一个长期混迹于金融行业的笔者,浅浅的来看一下目前各家公司金融领域大模型、AI应用究竟为何物。

联易融

 

 

公开信息显示,联易融积极拥抱AIGC应用创新带来的行业变革机遇,在2023年8月就宣布通过整合开源大模型建立了自研的供应链金融GPT模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打造了18个成熟的AI小模型。

同时,联易融也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公司内部的客户管理、运营交付及软件开发等日常工作中,应该是大模型集成公司内部文件、制度等的流程性应用。

以上,能从对外的宣传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有限,只是在反复表示大模型、AI为供应链金融带来的益处,但实际的应用落脚点却鲜少提及。报道显示,在与一家外资银行合作中,联易融将上述模型应用在AI智能审单科技项目中。通过联易融一位IT同事大概了解到,目前国内所有大模型的建立,几乎都是通过海外开源技术的接入实现。而联易融的AI智能审单,可以理解为利用AI进行合同、发票等单据审核,智能提取对应数据,较人工效率有一定的提升。

可以说,也算是用大模型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进行了落地。可是不同场景打造的18个小模型一说,却也显得有些滑稽。是否当风口正盛时,一切应用都可以“以爱之名”进行捆绑营销?

奇富科技

 

早在2022年,奇富科技便启动了大模型团队建设、算力准备和技术研发工作,将大模型确立为公司的战略级项目。随后的2023年,奇富科技倾注大量资金、人力及其他关键资源投入研发,目前显示较多是在大批量数据的汇总、分析、再加工等应用上。

2023年9月,奇富科技推出毓智AI专家模型, 据了解,该模型主要是集成大批量金融行业信息、行业数据及业务技术知识等,给金融从业人员在业务、产品的落地上以更多的支持。

做为To-B、To-C业务集成的企业,用户数量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全年业绩中显得尤为亮眼:截至2023年12月末,奇富科技的潜在信贷需求消费者达到2.35亿名,同比增长12.8%;授信用户达到5090万人,同比增长14.4%;成功提款人数为3040万人,同比增长12.7%。可见,面向To-C端的营销在奇富科技属重要业务模块。

奇富科技表示,目前已将AIGC与大模型技术相结合,超过70%的图片素材和20%的视频素材都由AI生成。

AI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多以图片文字等媒介为主,自Sora问世以来,视频类应用也在逐渐增多,不过准确度较图片文字低。所以不难想象,每一家公司未来的营销,都将较大比例的应用AI,以更快速的进行反应。

不过,奇富科技所称的图片素材及视频素材,如果技术的投入实现的不过是毓智AI专家之类的百科大全和一些营销类素材的生成,那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否可以用市场上更为专注、成熟的AI模型进行平替?而更好的去做好业务本身的工作。

盛业

 

 

盛业这家公司很有意思,一直默不吭声,但持续的盈利能力以及2023年的派息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关于大模型及AI应用,盛业公开报道中提及并不多。2021年以来盛业曾与腾讯云及基建、医药行业内的多家核心企业达成合作,表明将在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等领域进行多方优势资源的结合,加速构建产业物联网生态。

可以看到盛业自2021年以来,科技收入的占比大幅提升:2021年科技收入为4848.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4%。2023年科技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达到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64.8%,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幅提升至约17.7%。

那科技收入的源头在哪里?据一位行业人士透露,盛业早早启动AI应用实践,同样的,均为开源技术接入。不同的是,更多的应该属业务类相关的AI动作:如用户融资后的回款周期预测;RPA银行流水的自动采集,由机器自动化24小时执行;合同文件及账单的自动审核和信息提取等。可以看出几乎都是业务强关联的AI应用,至于应用的成熟度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或者这也是不大肆对外宣布的一个原因?

但是,务实的与业务关联,同时明了“连接比拥有更重要”,相信更重于业务本身也算是当下的企业清醒吧。

京东科技

 

大模型通常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来支持其训练和推理过程,京东科技背靠京东云,无疑是京东科技言犀百晓大模型强有力的抓地器,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应用至京东旗下京东京造、京东工业、京东健康等领域,在不同的场景发挥着切实的模型支撑力。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当晚的京东直播间一派热闹景象,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独家互动合作平台,总台春晚期间,用户在京东的互动量超552亿次。京东期间 上线了“春晚保障AI指挥官”,通过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春晚保障工作及相应系统进行了统筹。

回到京东科技本身在金融侧的应用,目前京东科技在行业风险监测与预警、动产融资模式下押品准入 估值、应收融资模式下供应商信用评估、小微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实践。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金融科技事业部总裁李波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将会为供应链金融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可以看到,京东更多的是在京东云强大的计算能力上,结合扎实的业务场景进行大模型的开发应用。基础大模型一定是这样的选手才能涉及的领域,而场景大模型或者可以有一些空间给到别的企业。

总结:

话说回来, AI尤其是大模型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造富机器”。人们十分关注下一个爆火的领域会是哪里,有没有投资机会。这一连串关于大模型、AI应用的宣传,确实让人不得不怀疑,你们是准备要割韭菜了吗?还希望能为广大的投资者一个擦亮眼睛的参考,且投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