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坚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并重 我国经济走向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并重 我国经济走向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金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制度设计更趋健全完善,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

  与绿色金融不同,转型金融则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能有效弥补绿色金融的局限性。不过,我国转型金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已有实践落地,但还存在产品规模较小、标准仍待建立、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发展的难点堵点。

  伴随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深刻变革,有必要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为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挑战?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如何协调发展?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专家。

  绿色金融乘势而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保障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已初步确立,“三大功能”日益完善。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逐步构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目前,中国已跻身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列,绿色贷款余额世界排名第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位列世界第二。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产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较快增长。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健全,有利于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步伐。

  不过,绿色金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界定不清晰、政策法规缺失、产品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市场存在自主驱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回应绿色需求滞后等问题。”李菁表示,特别是在新兴的碳市场和绿色金融政策协同方面,碳市场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完善,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资源配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防范化解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市场人士呼吁,要从标准制定、制度规范、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完善绿色证券、信托、基金股权投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制度要求,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产品与工具,满足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李菁表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中,政府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细化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标准,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平台机制建设;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企业要主动对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转型金融有序探索

  绿色金融侧重于支持新能源等“纯绿”或接近“纯绿”的产业,难以破解“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绿色转型的融资难题。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转型金融应运而生,重点支持棕色产业和碳密集型产业,为其低碳转型提供融资帮助,成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我国持续构建支持转型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202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G20转型金融框架》正式发布,提出了一套关于转型金融的高级别原则,为国际各方构建自身转型金融政策提供指引。此后,有关部门发布的多个文件均强调了转型金融的发展。在标准建设方面,2024年更新发布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新增了“低碳转型”相关产业,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在实践层面,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等转型债券产品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转型类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涌现。

  “需要看到的是,转型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仍面临产品规模较小、标准有待建立、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发展难点堵点,容易产生‘假转型’的风险。”李菁表示,业内期盼建立国家级的转型金融标准。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起草的煤电、钢铁、建材、农业4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经多次论证。湖州市、重庆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地也已开始对地方标准和规范的探索,相继发布转型金融目录,为转型金融各参与方提供理论依据。

  不过,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在制定和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近期发布的《2024外滩绿色金融报告》提出,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权威性不够、统计尚不成熟、各地的转型标准之间缺乏可比性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参与转型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实施仍是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关键。

  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相辅相成,共同服务“双碳”目标。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是业内长期关注的议题。

  “当前,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未来应坚持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并重,加强统筹关注传统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问题,同时进一步丰富直接融资渠道,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力度。”李菁表示,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较难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在安全降碳的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不仅需要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帮助,更应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与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形成有效衔接。

  为了更好地防范转型金融领域的“洗绿”“漂绿”行为,业内专家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碳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组首席分析师胡玉玮表示,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应公开透明地披露其环境影响和碳排放数据,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需要加强对绿色项目的认证和评估,确保项目符合绿色金融的标准和要求。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漂绿”行为的处罚和追责,提高违规成本,形成有效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