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北京农商银行改制成立十九周年:十九载薪火相传 再奋进续谱新篇

北京农商银行改制成立十九周年:十九载薪火相传 再奋进续谱新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走向无比光明的前程。正所谓“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乃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和有力保障。

  作为一家扎根首都的农村商业银行,2024年,亦是北京农商银行改制十九周年。七十三年前,北京农信从市郊一家信用合作社起步,后又于十九年前成功改制为省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七十三年耕耘传承,十九载赓续奋斗,北京农商银行积极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坚守“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如今,北京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1.26万亿元,较改制成立初期增长超10000亿元,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连续10年在北京市管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中荣膺优秀,成功获批“北京老字号”,成为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金融机构。

  金融为民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薪火传

  时间是伟大的见证者,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传承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抑制、取缔高利贷活动,北京市第一家信用社——小井村农业生产信用合作社于1951年在田间地头孕育而生。自此,北京农商银行便开始了70余年的风雨征程。最初,没有资金,社员拿出家里的口粮;没有存款,社员拿出家里的金、银、铜、铁;没有办公场所,社员就亲手搭建土阶茅屋……从田间到村口,信用社工作人员开创性地开展富有“乡情”的流动服务,为农民办理存取款,一步步搭建起农金服务雏形。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彼时的北京市农村信用社也拉开了改革的大幕。从北京市农村信用社到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从80年代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不断兴起和发展的乡镇企业,到90年代以来持续繁荣的种植、养殖业,以及后续此起彼伏的各种小农经济、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北京农信社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村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005年,北京农商银行成为国务院批准组建的首家省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北京农商银行迎来新生,翻开了农村金融事业的新篇章,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栉风沐雨,长歌奋进。北京农商银行从最初的小小砖瓦房到如今遍布首都城乡的现代化网点,时代在变,但其扎根首都、耕耘“三农”、服务民生的初心不变。曾经,门头沟区北岭信用社主任安玉莲,三十三年如一日,身背挎包走村串户,她的挎包不仅仅装利息、装存款,还有给老乡的生活必需品,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背包主任”。如今“背包精神”薪火相传,在新一代“农金人”身上发扬光大。就在去年底,北京农商银行密云支行王立红参与密云区“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派驻工作,担任河南寨镇镇级金融助理。自上任后,她锚定河南寨镇乡村振兴工作“大农业 文化旅游 乡村休闲”的发展主题,积极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协助开展乡村治理,推动优化乡村信用环境,坚持提供便民金融服务。2024年2月,她成功落地“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派驻工作以来的首笔乡村振兴贷款1000万元,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金融动能。一代代北京“农金人”始终坚守金融报国初心,厚植金融为民情怀,砥砺前行,将金融“活水”引向千家百业。

  服务实体润泽“三农” 初心如磐耕不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北京农商银行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下沉重心,不断拓展增强支农支小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聚焦重点工程,与国家战略共振。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北京农商银行与天津农商银行、河北省联社达成新一轮京津冀深化合作战略,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发行京津冀农银通卡363万张,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移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授信余额623.8亿元,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农商银行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根首都经济热土,出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工作方案,部署支持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65项任务,上半年累计投放贷款超1400亿元,连续5年获评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辖区内中资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最高等级。

  深耕首都城乡,谱乡村振兴新篇。作为首都金融支农主力军,北京农商银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支农、兴农、惠农”职责定位,主动适应北京市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新需求,与市农业农村局签署“百千工程”专项合作协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投向结构,创新产品服务,扎根首都大地,助推共同富裕。在产品端,北京农商银行推出全市首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专项融资产品、落地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和首笔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优化新民居贷款,形成6大类26款“凤凰助飞”特色融资产品体系,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十年来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6000亿元。服务端,该行坚决落实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系统部署11大类、40项金融支持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年度重点任务,设立“浓情驿站”16家、智能便民银行5家、乡村金融便利店1400余家,累计向密云区、丰台区、延庆区派驻金融助理、金融副村长近100名,将金融触角延伸至乡间地头。

  党建引领创新治理 历久弥新再出发

  作为目前唯一一家被认定为“北京老字号”的金融国企,光辉历程是过去发展的成绩,更是未来前行的底气。北京农商银行以党建引领,严把风险合规底线,不断推进内部改革创新,努力让这块金融“老字号”招牌历久而弥新,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复兴伟业。

  党建引领是发展的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北京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公司治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对内,党建入章,明确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通过优化组织架构,该行将党的组织与商业银行工作机构同步设置,设立党的专门工作部门,形成行党委统一领导、党的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群团协同推进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对外,北京农商银行创新党建模式,出台“四强”党支部创建办法,打造“红亮农商”特色党建品牌,全行各基层党支部主动与属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党群组织建立联系,加强与区域内相关机构的相互衔接,打造共建促发展平台。以党建工作带动业务合作,将融入主流经济作为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总体方向,提高金融服务供给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匹配度。

  风控合规是发展的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北京农商银行持续完善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洗钱风险、声誉风险等10大专业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确立健全风险偏好及量化传导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各项风险处于合理可控水平。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五级不良贷款率0.98%,拨备覆盖率305.51%,持续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此前,该行有序推进内控评价和专项审计工作,开展基础管理对标提升行动,制定“三线”合一案防工作实施细则,推动网格化管理等机制建设,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控管理格局。全面规范费用管理,严把财务审批和集中采购关口,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和保密管理体系建设,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因势而变,顺势而行。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典型的亲周期行业,商业银行必须要进一步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北京农商银行坚持以创新改革提升发展“成色”,全面推动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升级。在体制机制上,北京农商银行全面梳理“四会一层”运行机制,设立经济金融政策执行委员会、战略执行协调裁决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全面启动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工作,推进并完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出优秀人才池、干部人才库、内部人才交流市场建设等全新管理机制,建立起优中选优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调动干部员工创新创业热情。在科技创新上,该行实施科技强行战略,设立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办公室,调整成立金融科技部,制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数字化人才行动方案,发布数字科技基础能力白皮书、数据应用能力白皮书和信息安全技术工具箱手册,加快业务与科技紧密耦合,提升科技创新和赋能能力。深化轻型服务网络建设,电子渠道业务量占比达97%,网络金融客户总量近800万户,远程银行实现全渠道互联互通,智能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农商银行将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和水平,以金融之笔,写就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