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智能驾驶加速 险企如何跟进

智能驾驶加速 险企如何跟进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定制化、专属化将是未来一大趋势。保险公司需要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及早谋划转型发展。一是加强合作。与车企、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保险发展。二是加强数据积累和应用。三是创新保险产品。四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划分和理赔流程。

  新年一开工,多家车企宣布了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指向同一个结论:智能驾驶正在加速驶向广大消费者。

  智能驾驶加速发展,风险保障如何跟上?

  据媒体报道,小鹏汽车将于近日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能驾驶保险产品。该产品将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解决用户在智驾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痛点。另据透露,该保险产品权益或与用户智驾里程、使用时间等数据挂钩,如果车主经常使用智驾功能且驾驶行为良好,可以获得显著的保费折扣。

  记者注意到,2024年11月,平安产险与赛力斯也合作推出了智能驾驶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为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8个场景提供风险保障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尤其是L3级自动驾驶(可以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临近落地,驾驶主体逐渐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险问题,也催生了新的保险保障需求。如何为智能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兜底,已经成为保险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车企联合险企 为高阶智驾责任划分探路

  “不同于传统车辆主要由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带来风险,智能驾驶汽车更依赖软、硬件系统的安全性。”某资深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表示,传统车险主要针对人为驾驶行为设计,责任主体明确为驾驶员。但在智能驾驶场景下,尤其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中,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可能涉及驾驶员、车企、软件供应商甚至道路基础设施,传统的保险已无法覆盖这些新风险。

  “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智驾场景人机定责难。”平安产险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因此,智能驾驶技术虽然不断发展,但由于事故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等问题,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仍心存顾虑。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技术的不断演进,这一问题显然已无法搁置。

  记者了解到,此前极越、鸿蒙智行等品牌提供相应保障,主要通过消费者权益给出具体的保障场景。比如,鸿蒙智行表示,2024年11月16日至12月1日下定,享受至高价值4000元相关权益,场景包括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遥控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及智驾领航辅助,权益时长为权益激活后12个月,最高保障上限500万元。与此同时,对车主享受权益也进行了一定限制,包括HUAWEI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仅作为驾驶辅助,无法取代驾驶员的目视检查,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驾驶员需按照《车主指南》《车辆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智驾功能,且按车机提示及时接管车辆等。

  “总体来说,鸿蒙智行是采取事故全赔的兜底模式,由公司方来承担相应损失。”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认为,此次小鹏汽车思路有所转变,选择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商业保险产品,或是在为后续L3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探路。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4年智驾功能渗透率达到97.3%,智驾总里程同比增长141.28%,城市NOA车型渗透率持续攀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布局智驾保险,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智驾安全性的信任,为提升高阶智驾用户渗透率和智能汽车商业化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责任认定复杂 致车险定价困难

  记者了解到,智能驾驶汽车的风险特征与传统汽车存在显著差异,当前,传统车险难以覆盖智能驾驶汽车面临的新风险。

  “首先就是责任认定问题。”据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介绍,传统汽车的责任认定主要在驾驶员身上,例如判断驾驶员是否有过失、酒驾、疲劳驾驶或者违反交通规则等。而智能驾驶因为有系统和软件的参与,责任可能分散在多个主体上,比如车辆制造商、传感器制造商、软件开发者、数据服务提供商和车主等。如果智能驾驶系统有缺陷,制造商、销售商可能需要承担产品责任;如果数据被篡改,数据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有责任。由于智能驾驶汽车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追责过程可能更加复杂。

  其次,从保险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传统车险基于车辆价值、驾驶员驾驶习惯等因素进行产品定价。智能驾驶汽车则需考虑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数据保密性等全新因素,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

  同时,不同的企业或品牌在车辆上使用各类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测试数据体量相对较大,各家企业数据的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数据整理转化难度大。自动驾驶算法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使得承保理赔数据不够稳定和充足,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定价。

  平安产险上述负责人也提到,当前,数据监管与立法需要健全,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导致汽车制造商、系统供应商、车主以及保险公司等各方主体在数据交互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争议。

  显然,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重新评估风险。但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依旧沿用传统汽车保险方案,部分地区也只对智能驾驶汽车保险的保额进行规定。

  顺应智驾趋势 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定制化、专属化将是未来一大趋势。”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记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需要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加强合作。与车企、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保险发展。谢远涛表示,当前,汽车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保险应用场景极为丰富,早已超越车险的范畴。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水平。

  二是加强数据积累和应用。谢远涛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对新能源汽车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缺乏足够历史数据有关。数据共享、积累不足,导致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不足,进一步给风险管理以及产品创新带来困难。因此,应促进车企、保险公司等数据共享,实现精准定价和风险控制。

  三是创新保险产品。开发基于辅助驾驶系统的相关保险产品,如网络风险、智能组件责任险、自动驾驶各模块的产品责任险等。

  四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划分和理赔流程。“智能网联汽车存在驾驶权限的转移,使得智能网联时代保险体系发生变化。”谢远涛表示,保险行业应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风险研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条款研制、研究推出供生产企业或解决方案商投保的产品责任险等。

  “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解决智能汽车带来的风险保障问题,对中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保险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谢远涛说。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