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11年 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台阶
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国。
|北京|
城市副中心紧抓文旅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1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56倍。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以来,连续五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截至2024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1.8万家。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在连续五年实现千亿元投资目标中,政府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社会资本的比重持续攀升。以2024年千亿投资为例,政府投资占比26%,社会投资占比74%。
胡九龙进一步指出,千亿投资的背后是深入实施副中心控规,又推动了一批标志性工程达到预期进度。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序实施435个项目,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396万平方米,运河商务区新增完工面积11.2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投用,累计近3.3万名工作人员迁入办公。东六环入地改造具备通车条件,厂通路全线通车,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温潮减河、M101线一期、地铁6号线南延加快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开工建设,首开万象汇精彩亮相,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先期运行,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
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紧抓文旅产业“破题出圈”,助推副中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4年,通州区全域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800余场,北京环球度假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千万,三大文化设施年接待观众超700万人次。大运河音乐节、副中心“双马”“运河有戏”等品牌文化活动带动副中心游客数突破2400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建设高品质创新孵化载体,推动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14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500家。
此外,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严格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启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30.3万平方米,新增超低能耗建筑20.2万平方米,居全市前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签订全市首个区域绿电协议,北京环球度假区成为全球首家全绿电运营的超大型主题公园。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入选首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开市运行,百亿规模的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落地,副中心绿色信贷余额超400亿元。
|河北|
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链
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发展坚持协同联动,北京“新两翼”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介绍,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坝328公里,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具体来看,在“功能”要素加快汇聚方面,承接疏解实现标志性突破。中国星网所属4家二级单位正式迁驻,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中国矿产总部项目出“正负零”,首批疏解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推进,央企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高质量疏解发展加力提速。
在“发展”要素加快汇聚方面,新质生产力迸发强劲动能。大力培育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投入运营,雄安高新区、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行,雄安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在“服务”要素加快汇聚方面,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北京市援建“三校一院”建成投用,一批京津冀优质学校、医院与雄安新区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师学校揭牌成立,雄安宣武医院累计门诊量20万人次。大力建设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幸福型城市。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并举”,用好“三块地”,增加群众“四项收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天津|
将强化重点产业链群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俊岭表示,去年是滨海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2024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较2023年提高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工业增加值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滨城”户籍新政推动新增落户1.1万人。
据介绍,天津滨海新区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天津市首家一级央企总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成立。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化学与物理电源等领域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北方地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天津—石家庄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建设,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147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329万标准箱,海铁联运量达137.5万标准箱。
同时,天津滨海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共建、“五群”共育,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启动建设。协同创新成果不断放大。主动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中石化石科院、华熙生物等8个中试基地为支撑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累计注册企业超5800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联通。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天津段等工程全面推进。港口区域协作进一步深化,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首批入驻雄安综保区。战略和应急物资保障进一步强化,北燃LNG南港应急储备项目全面投产,保税区获批国家级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公共服务事项扩面共享。与京冀“区域通办”事项累计达1108项,2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 雄安”线上自助办,727项“滨雄通办”;京津冀自贸试验区6批230项“同事同标”事项落地实施;全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实现京津冀互认。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将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周浩指出,今年将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扎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将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支持中关村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完善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协同创新机制,加密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