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单产提升靠什么?空间和潜力有多大?
财经2月25日讯(记者 李春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分六部分共提出30条举措,其中第1条就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去年更是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而粮食增产主要是靠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粮食单产是否已经接近“天花板”?进一步提升单产的空间和潜力有多大?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对财经表示,无论是从国际对比还是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提升都还有很大潜力。
他介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单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大豆和玉米与主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说美国玉米单产是700多公斤,我们是430公斤左右,大豆单产也与美国巴西等相差100公斤左右。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还有较大单产提升的空间。”
从国内来看,我国一些试点、示范田已经能达到非常可观的单产,但是其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等等一系列增产增效措施,尚没有大规模向普通田推广,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有些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田,单产可以达到900多公斤甚至一吨,普通田连它的一半都不到。”钟钰表示,“把我们的这些技术储备和管理模式复制到更多的地方,就能大面积提升单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钟钰认为,这是指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应用增产提效的技术和模式。
比如说,种子是“源头”,第一步要选好种,种子耐密、宜机收;第二步要精准播种,使分布更匀称,在保证透风的同时最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第三步要浅埋滴灌,通过管道系统把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按照它的生长节奏分次适量供水,既节约水资源,又能最及时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需;第四步是精准防控,通过智能预警等手段防治病虫害,最后一步是精准收获,采用联合收割设备,籽粒直收,减少收完再转运、脱粒这些程序。
“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就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协同发力、精准衔接,才能实现‘吨粮田’。”钟钰称。
当前制约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是相关设备的初始一次性投入会比较大。
钟钰认为,在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的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资金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并且探索社会资本的多种参与形式。
东方金诚研报预计,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会从上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万亿元,重点支持“两重”项目建设。考虑到水利工程、粮食安全等是“两重”项目建设的重点领域,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有可能翻倍。
地方财政方面,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有利于提升产粮大县的“财力”,从而支撑在单产提升方面的投入。
由于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行业利润率较低,产粮大县往往同时也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相关表述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钟钰表示,措辞从“探索”变成“启动实施”,意味着今年相关工作会有实质性进展。他还提出,利益补偿并不局限于资金形式,还可以包括产销区之间科技、人才、医疗、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合作。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