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ra发币局:从NFT小清新到社交狂魔的变形记
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个让整个加密圈集体蹦迪的大新闻——曾经号称要「让互联网创作免费且有价值」的 NFT 平台 Zora,推特官宣终于要发币了!
这操作,简直是让韭菜们既兴奋到搓手,又慌到腿软。毕竟在币圈混过的都懂,每当有项目喊着「社区共建」「生态激励」的口号发币,空气中总会飘来一股熟悉的韭菜味。
但这次的故事,可比普通土狗项目刺激多了。它不仅牵扯到 Coinbase 嫡系部队的资本游戏,还上演了官方亲自下场玩「代币狼人杀」的魔幻剧情,甚至让整个行业开始思考:
当每一条推特都能变成炒币战场,我们究竟是在见证链上文艺复兴,还是在围观韭菜收割机的轰鸣?
一、Zora 发家史:从 NFT 小清新到社交狂魔的变形记
要说清楚这次发币的套路,咱得先扒一扒 Zora 的底裤。
时间倒回 2021 年,当时币圈最火的不是土狗币,而是 NFT。两个 Coinbase 前员工一拍大腿,整了个叫 Zora 的 NFT 平台,口号喊得震天响:「我们要让艺术家站着赚钱!」
这故事开头听着特正能量对吧?早期他们确实搞了些花活:比如帮数字潮牌 Saint Fame 玩 DAO 治理,搞虚拟时装周;又比如给音乐人发行能兑换实体磁带的 TAPE 代币,甚至搞出过「买 NFT 送演唱会门票」的骚操作。
那时候的 Zora,简直就是 Web3 文艺青年的乌托邦——直到他们发现,光靠卖数字艺术品,连服务器电费都赚不回来。
于是从 2023 年开始,Zora 彻底黑化。先是抱上 OP Stack 大腿搞了自己的 Layer2 网络,把 Gas 费打到骨折;接着画风突变,把产品改造成了「链上版 Instagram」——在这里,你发条推文都能自动生成 ERC-20 代币,点赞评论都能挖矿,甚至连骂街都能变现。这招简直绝了!
以前艺术家们还得苦哈哈画图做音乐,现在随便一个路人甲发张午餐照片,系统就给你发 1000 万枚「红烧牛肉面币」,创作者还能从每笔交易抽 1% 手续费。
更魔性的是,Zora 还搞了个「代币社交」:你持有的代币越多,个人主页的金色边框就越闪亮,活脱脱把炒币玩成了 QQ 秀。
靠着这套「万物皆可代币化」的组合拳,Zora 硬生生从 OpenSea 嘴里抢下一块肉。到 2024 年,他们已经融了超 6000 万美元,估值冲到 6 亿美元,背后站着 Coinbase Ventures、Paradigm 这些顶级机构。
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当社交平台开始教用户炒币,距离镰刀出鞘就不远了。
二、发币大戏:顶级 VC 的「科学养猪」指南
果然,今年 3 月 3 日,Zora 官宣要在 Base 链上发币 ZORA,总量 100 亿枚。表面看分配方案很「良心」:10% 空投给用户,20% 激励生态,5% 做流动性。
但仔细看条款就会发现猫腻——65% 的代币(公司金库 团队 战略贡献者)锁仓 6 个月后开始解锁。翻译成人话就是:「韭菜们先冲,我们大股东半年后再来收网。」
更骚的是官方声明:「ZORA 不是治理代币,纯粹是娱乐币,持有者没有任何权利」。这相当于明牌告诉你:我们发的不是股票,是赌场筹码。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Zora 还搞了两次快照:
第一次截止 3 月 3 日,奖励老韭菜;第二次截止 4 月 20 日,吸引新韭菜。结果就是过去两个月,Zora 链上交易量暴增 47%,无数人为了刷交互在平台疯狂发帖,甚至有人用脚本批量生产「早安地球」「今日便秘」之类的垃圾内容。
最魔幻的是,有撸毛党算过:想进空投前 30%,至少要交互 21 次以上。于是平台上出现专业车队,帮人代刷点赞评论,价格从 50U 到 200U 不等。这波操作看得我直呼内行——原来 Web3 的「社区激励」,就是让用户花钱买机器人给自己刷数据。
三、Base 的「神助攻」:官方亲自下场玩狼人杀
正当韭菜们在 Zora 上疯狂内卷时,另一个主角登场了:Base 协议负责人 Jesse Polla。这位老哥从今年 2 月开始,就频繁在 Zora 上发布「Content Coin」(内容代币)。比如把会议纪要做成代币,给社区公告上链,甚至把 Vitalik 的纪录片预告片都 Token 化。
按他的说法,这是要推动「内容即代币,代币即内容」的链上文艺复兴。
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4 月 17 日,Base 官推突然在 Zora 发布「Base is for everyone」代币,市值瞬间冲到 1700 万美元,然后五分钟内暴跌 90%。
这剧情比过山车还刺激:
· 3:12 官推发币,KOL 集体喊单
· 4:30 市值突破天际
· 4:35 巨鲸抛售,价格脚踝斩
· 5:00 维权群建到第 28 个
面对韭菜们的怒火,Base 官方却淡定回应:「我们没卖币哦,这只是艺术实验~」
更绝的是,Jesse Pollak 还补刀:「当我发 1 个币他们说我在 Rug,发 10 个币说我在炒作,发 100 个币他们才会懂这是新媒体的未来」。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土鳖不懂高级艺术,活该当韭菜!」
但魔幻的是,这场闹剧反而让 Zora 彻底出圈。随着「Base is for everyone」代币次日暴涨 10 倍,更多韭菜哭着喊着冲进 Zora,生怕错过下一个「官方土狗」。此时此刻,Zora 团队恐怕在被窝里笑出声——这波零成本营销,比买央视广告还管用。
四、镰刀还是画笔:Zora 到底在画什么大饼?
看到这,可能有观众要问:Zora 搞这么大阵仗,真的只是为了割韭菜?咱们得客观说,这事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
从产品逻辑看,Zora 确实在搞创新:
1、打破 NFT 与代币的次元壁:用 ERC-20z 标准让图片、视频直接变成可交易资产,解决了 NFT 流动性难题
2、重构创作者经济:每条内容自动发币,让点赞转发都变成「生产力」
3、社交金融化:把微博热搜榜改成币价排行榜,彻底释放人类的赌博本能
但问题是,当所有内容都变成炒币标的,互联网就变成了拉斯维加斯。去年 8 月,链上侦探 ZachXBT 把调查报告做成 Zora 代币,本想搞个行为艺术,结果代币被疯炒到 1400 万美元。老哥吓得连夜发推:「我真没想让人投机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 Zora 的世界里,连反诈宣传都能变成土狗币。
更可怕的是技术漏洞:由于 Zora 的流动性池全自动部署,任何内容代币上线就能交易。这就给了狙击机器人可乘之机——它们能在毫秒级检测新代币,先拉盘吸引跟风,再瞬间砸盘套利。
换句话说,在 Zora 上发币,等于给机器人大军送人头。
五、韭菜生存指南:如何在链上赌场活过三集
最后,给各位想冲 ZORA 代币的观众几点忠告:
1、警惕解锁期炸弹:半年后 65% 代币解锁,团队抛售可能引发雪崩
2、小心社交水军:平台上 90% 的点赞评论是机器人刷量
3、远离「官方土狗」:Base 团队发的 27 个代币,90% 已归零
4、当一个项目说「这不是金融产品」时,它 100% 是金融产品
说到底,Zora 这场发币大戏,既是链上文艺复兴的烟花秀,也是人性贪婪的照妖镜。
当我们在 Zora 上为一条推文币狂喜或崩溃时,也许该想起那个古老的真理:在赌场里,唯一稳赚不赔的,永远是卖筹码的人。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