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  > 资金抄底为啥都爱买ETF?买了啥?

资金抄底为啥都爱买ETF?买了啥?

  尽管今年以来行情震荡,资金却一直在借道指数基金,包括场内的ETF、场外的联接基金/普通指数基金等进行底部布局,ETF规模一直保持逆势上涨,今年以来净流入超4千亿,总规模已逼近2万亿(数据来源:Wind,2023/10/31,财联社)。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说:“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的方法,就是购买管理费用很低的指数基金。”

  为什么资金都爱借助ETF抄底?他们都买了哪些ETF?

  越跌越买?

  资金为什么都爱借助ETF抄底?

  观察今年以来的各路市场信号,无论是“国家队”借道ETF入场布局,还是资金逆势抄底、境内ETF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透露出的深意都值得关注。为什么资金都爱借助ETF抄底?

  一是较高胜率,历次“市场底”之后,趋势性的贝塔行情都不会缺席。

  一旦市场底到来,伴随着大盘的企稳回升,大指数向上突破、屡上台阶,都会迎来趋势性的贝塔行情,以万得全A为例,过往五次底部反转后上涨平均可持续2~3年,平均涨幅为224.84%。

数据来源:Wind,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即便对于风格与行业没有深入研究,在风险偏好匹配的情况下,敢于在低位布局宽基指数基金,都有望取得较为理想的回报。

  二是更强弹性,指数基金天然高仓位运作,时常成为反弹“急先锋”。

  从基金涨幅排名来看,在今年的震荡环境中,指数基金更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赢家。万得统计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今年以来收益率排名前10的基金有7只都是被动指数型基金。(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3-1-1至2023-9-30,只含主代码,剔除2023年新发基金

  核心原因在于,指数型基金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跟踪对应的指数,在建仓期之后都是高仓位运行。因此当所跟踪的板块恰好处于风口、存在趋势性机会的时候,它就会“扶摇直上”,甚至超过很多主动管理的基金,能够最大化捕捉收益。

  三是风险分散,指数基金的生命力与风险控制都优于个股。

  买入ETF等指数基金就相当于买入一个指数的成分股投资组合,跟买入个股相比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

  因为指数所包含的成分公司是动态调整的,它总是倾向于吸收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公司进入成分股,并给予它们应有的成分权重;而把陷入衰退的上市公司剔除出成分股,或大幅降低其成分权重。在此背景之下,选择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和ETF把握中长期维度的投资趋势,共享经济长期发展红利,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沪深300跟随中国经济发展上涨

  尤其是在结构性行情下,全面牛市更不易走出,更考验投资选股能力,“半牛半熊”、“赚了指数不赚钱”可能成为常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妨考虑投资指数基金,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

  机构爱宽基 买了哪些ETF?

  盘一盘三季度的数据会发现,从全市场单只ETF维度看,规模增长前五的ETF里有四只跟踪的是同一个指数,这个指数并非是热门行业或板块,而且大家最熟悉、却也容易忽略掉的沪深300,华夏沪深300ETF三季度净流入约95亿,前五里的另外一只是科创50ETF,三季度净流入264亿。(以上数据来源:Choice

  从指数维度看,Q3跟踪产品规模增加最多的前十个指数中,有7个都是宽基指数。

2023年Q3跟踪产品规模增加最多前十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3.9.30

  行业、主题的热门新闻更容易被炒作,相对应的指数ETF也就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但其实宽基指数也不应该被忽略,一直以来都有个说法,机构青睐宽基、个人偏爱行业,背后的道理也比较好理解,机构一般出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偏爱宽基ETF,个人投资者买行业ETF则偏重交易,看中细分行业能跑赢大盘的beta收益。

  但是,作为普通的投资人,其实宽基、行业最好能同时配置,“核心 卫星”策略才能均衡把握机遇,同时也能避免波动过高。

  那么10月以来,华夏基金旗下ETF净流入又有哪些新趋势?

  净流入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互联网ETF、科创50ETF、沪深300ETF华夏和恒生ETF,科创50ETF和沪深300ETF华夏延续了三季度净流入的趋势,剩下三只跟踪的都是港股指数。

  和A股面临的困境一样,今年港股走势同样落后于全球不少国家,并且因为是离岸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波动,港股要更敏感、波动相对也更大。现在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暂停加息,同时伴随着美债利率的下行,对A股和港股来说都有利于提升风险偏好,资金也提前嗅到了信号积极加仓。

  积极信号累积 底部已来?

  近期国内经济数据企稳,政策端支撑不断,我们已经依次见证了A股的经济底、政策底、盈利底、估值底、情绪底,“五重底”之后,情绪的弹簧已经随时准备向均值反弹,并且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将积蓄的动能悉数奉还。

  A股市场底部是否已经到来?现在走到什么位置了?

  从三季报来看,全A整体业绩结束了持续两年的下行态势,上市公司“盈利底”已经得以确认。2023年三季度,全A以及全A(非金融两油)单季度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1.5%、2.1%,较二季度大幅回升9.5和13.9个百分点,迎来上行拐点。

  从三季报的情况来看,企业盈利下行周期大概率结束,本轮A股持续下跌的核心矛盾之一已经逐步看到了清晰的解法。

  从指数估值等来看,此前市场已较为接近历史底部,具备投资性价比。随着经济基本面复苏和市场情绪改善,A股回暖态势有望获得一定的支撑。

  (来源:Wind,截至2023-11-1,注:若指数发布日至今不满5年/10年,则采用全部历史数据,部分指数发布日期尚短,故不展示近10年百分位数)

  外部环境方面,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决定按兵不动,符合市场此前预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美国经济表现强劲的分析意味着美联储可以保持耐心,不急于重启加息,引导经济软着陆才是美联储的最终目标。对市场而言,美联储暂停加息有利于提振风险偏好,权益类市场或迎来修复上行的窗口期。

  前段时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未来金融工作发展方向,历史数据统计显示,A股市场短期内对金融工作会议反应均较为积极,上证指数在会议召开后一个月内涨幅中值约为9%。近期政策层对地产、地方债务领域的工作方向和部署也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

  从交易的层面来看,当前市场已经大致明确超跌反弹的属性:对利多因素开始敏感,对利空因素钝化,这是市场底部向上的重要特征。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或许那些提前布局的资金,正是市场的先知先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