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  > 反着买的人都怎么样了?

反着买的人都怎么样了?

  权益市场仍在回暖,但基金发行市场却遇冷。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新发基金规模仅为545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就占了近80%。基金“滞销”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一种信号——情绪的“冰点”。

  从历史数据来看,新发基金的规模的确与市场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沪深300指数为例,2015年以来,其与新发基金规模的相关性达到0.66的水平。如果剔除新发基金中的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这个相关性将去到0.89。

  背后原因也很好理解:投资中做到“反其道而行”的人往往只在少数。通常情况是,只有在市场大幅上涨之后,投资情绪才会空前高涨,新发基金规模也会大幅扩容。而在市场表现低迷之时,新发基金规模也会收缩。这也是基金行业常说的“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这样看来,基金发行规模似乎也可以成为一种反向指标。因为越是在市场火热时成立的基金,越有可能抄在高的点位。

  反言之,越是在市场冰点期成立的基金,是否就越有抄底的可能?

  同样我们通过历史数据来看看,反着买的人都怎么样了。将过去十年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与新发基金规模进行整合对比,由于基金规模在2015年有了量级的攀升,所长选取的也是在2015年之后的时点。

  先来看火热期入场的收益情况

  小编筛选出了三个基金发行火热的时期,分别是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7月。假设分别在这三个时期买入主动权益类基金并持有一段时间,收益率是这样的:

  可以发现,在市场热度高的时间买入,短期出现回调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即便随着持有时长的增长,收益表现不断提升,但在2015年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持有三年依然亏损超20%。

  如果是错峰在冰点入场呢?

  所长特意选了在火热期之后1-2个月的冰点期,分别是2015年7月、2017年1月、2018年8月。这三个时期,新发基金的规模都明显冷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入场,并持有一定时间,收率表现是这样的:

  虽然时间上只差了一两个月,但是在冰点期买入并持有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相比在发行火热期买入,其整体的持有收益有了显著提升。当初反着买的人,似乎还真能跑赢市场的均值水平。

  平日里我们购物的时候,也知道“供求决定价格”这个道理,在大家排队都想买这样东西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一些多余的溢价。

  投资也是一个道理,在市场表现非常强势的时候,总会吸引更多的人潮聚集,催生出更高的价格,从而影响我们投资的性价比。

  市场是周期轮动的过程,当投资越拥挤,往往说明可能已经到了行情的相对高点,此时入场碰上后半段调整的概率就更高了。反之,当基金“滞销”,恰好说明了此时市场情绪已经调整降温。

  与其在“人挤人”的时候扎堆入场,倒不如在一个稍微“冷场”,性价比回升的时点介入,这样一来也将有更大机会争取微笑曲线的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