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igenLayer的再质押赛道(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EigenLayer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理论上可以将以太坊的安全延申到海量的项目中。
这就给了EigenLayer这个项目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因此EigenLayer得到了相当数量的风投资助。
此外,EigenLayer本身也开启了激励模式,激励用户从测试网开始就参与项目的质押活动。
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生态内的用户几乎一致期待EigenLayer届时会有海量的空投。
EigenLayer是整个再质押赛道的核心,连它都打开了这样的预期,那自然无论是用户还是项目方就更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了。
尤其对野心勃勃的项目方而言,这个生态是有可能出现除EigenLayer之外的巨头的。
当下的项目方们是怎么入局的呢?
那我们就要再审视一下EigenLayer的白皮书了。
EigenLayer的白皮书描述了四种抵押方式和所用的抵押资产。除了第一种之外后三种中的每一个其实都给了开发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也即利用衍生的抵押资产xxETH进行再质押的方式是当下最为火热的细分赛道。很多项目就是在围绕这类资产作文章。
主要有哪些项目呢?
目前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入局的新项目。
这类项目入局主要利用了下面两个条件:
首先,利用EigenLayer提供的积分机制和空投预期吸引用户将ETH或者xxETH参与投入到项目中。
然后,项目方自己再设计一套代币经济学的机制,通过自己的积分机制或者代币空投预期再给用户一层奖励。
通过这样的机制,参与项目的用户就能获得两种奖励:一个来自于EigenLayer,另一个来自于项目方。
这类项目目前有ether.fi、swellnetwork.io、kelpdao.xyz、renzoprotocol.com等。
第二类是趁势抓热度的已有项目。
在第一类项目中,当用户把自己的ETH或xxETH交给项目方后,项目方会给用户一个凭证代币,这个凭证代币是用户用来取回其交给项目方的ETH或xxETH的。
这个凭证代币就被一些现有的DeFi项目给盯住了。这些DeFi项目可以围绕这些凭证代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激励用户将这些凭证存入到这些DeFi项目中。
这类项目比较知名的有pendle.finance。
这个赛道的竞争实际上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却可以在很短地时间吸引人气并汇聚TVL。项目们起到的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围绕EigenLayer作文章,将用户的ETH或者xxETH吸引过来然后转存到EigenLayer或者将产生的衍生资产引入到现有的DeFi项目中。
因此,这个赛道也是时下很多创业团队瞄准的赛道。可以想象的是,这个赛道的竞争现在才刚刚开始,未来新项目还将层出不穷地出现。
由于这个生态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就是产生衍生资产并进行资产抵押,所以难免让人对这一层层的嵌套可能隐含的风险而担忧。
对此,EigenLayer的项目方也想到过。
其白皮书主要描述了一种风险:参与再质押的节点可能因为某种意外被误伤而罚没其抵押的资产。
对这种风险,白皮书提出的建议是成立某种委员会对这种状况进行评审,当委员会认定这属于意外时,可以把罚没的资产归还或者减轻罚没。
显然,这种风险只是诸多风险中的一个。人们更加担心在层层嵌套中累加的资产万一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发生价格剧烈波动时可能面临的清算或者这些项目在技术实现中由于疏忽导致的意外。
一旦这种清算或者意外发生,可能不仅连累这个生态,还会连累DeFi生态,乃至最终影响以太坊的安全。
Vitalik去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到以太坊共识过重的问题。在文章中他特别表达了希望以太坊的共识层不要承担太多的责任,以免系统过于复杂最终不仅无法保障反而会危害以太坊的安全。
担忧归担忧,因为加密生态是无需许可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构建自己的生态,所以这个发展恐怕是无法遏制的。
这就好比比特币生态中也有人担心铭文技术会污染比特币、增加比特币的负担,但铭文生态照样狂飙突进一样。
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我倾向用比较实际的观点看待它的发展,适当在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参与这个生态并观察是否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化解这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