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的穴位(人体头部经络的准确位置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头部的穴位,以及人体头部经络的准确位置图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主要内容一览
- 1、如何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5种方法来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
- 2、前额有哪些穴位
- 3、面部穴位图
- 4、头部九条经络是哪九条
头部的穴位(人体头部经络的准确位置图)
1如何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5种方法来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
目录方法1:按摩脸上的穴位1、刺激印堂穴。2、按压攒竹穴,又称明光、光明或BL2。3、按压迎香穴。方法2:按摩头部穴位1、按压风池穴。2、按压前额两侧的穴位。3、刺激风府穴。方法3:按摩其它部位的穴位1、按压天柱穴(BL10)。2、按摩合谷穴。3、按压太冲穴(LR3)。方法4:了解穴位按摩1、了解什么是穴位按摩。2、使用适当的力道。3、使用适当的施力工具。4、向医生咨询穴位按摩。方法5:了解头痛1、识别两种不同类型的头痛。2、了解偏头痛的症状。3、了解身体出现哪些危险信号就应该接受紧急治疗。4、去看医生。5、接受医学治疗。偏头痛非常折磨人,痛起来简直要人命。患者在发作时无法正常思考、工作和休息,坐立不安,想睡又睡不着。如果你不想吃药,不妨试试穴位按摩来缓解偏头痛。你可以尝试自己按摩穴位,或者找个经验丰富的指压按摩师来帮你。方法1:按摩脸上的穴位1、刺激印堂穴。每个穴位都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除了古人根据相关功能和位置取的名称,还有现代为了标准化而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编号。印堂穴也被称为GV29,有助于缓解头痛和头昏脑胀。它位于两眉毛的中间,在鼻梁和额头连接之处。力道柔和地持续按压印堂穴一分钟。你可以单纯地向下按压或是画圈,看看哪一种方法最有效。2、按压攒竹穴,又称明光、光明或BL2。它位于面部比较靠前的位置,就在内眼角上方的眉头凹陷处。两只食指指尖同时向下按压两侧穴位一分钟。两侧穴位也可以分开按压,每侧按一分钟。3、按压迎香穴。迎香穴也被称为LI20,有助于缓解偏头痛和鼻窦痛。它位于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靠近颧骨下缘。用力深压或以画圈方式按摩一分钟。方法2:按摩头部穴位1、按压风池穴。它又称热府穴或GB20,经常被用来缓解偏头痛。它位于头后侧的头颈交界处,与耳垂齐平。你可以屈起手指,两手手掌捂住耳朵,手指自然抵着颅骨,两只拇指分别放在颈部与发际线交际处的凹陷中。用拇指用力深压风池穴四到五秒。如果你知道凹陷处在哪里,可以用食指、中指或指关节按摩它们。按摩风池穴的时候要放轻松和深呼吸。按压和按摩这个穴位长达3分钟。2、按压前额两侧的穴位。这一处的头骨上有好几个穴位环绕着耳朵外廓。它们离耳朵外廓约一只食指之宽。第一个穴位是曲鬓穴,就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每个穴位与前一个穴位的距离大概是一食指之宽,所以顺着耳朵外廓往后约一食指之宽就是第二个穴位,再往后是第三个穴位,以此类推。按压头部两侧环绕着耳朵外廓的每一个穴位。你可以向下按压或画圈按摩一分钟。由前往后一个一个按压,以达到最佳效果。这些穴位由前往后依序为曲鬓穴(GB7)、率谷穴(GB8)、天冲穴(GB9)、浮白穴(GB10)和头窍阴穴(GB11)。3、刺激风府穴。它也被称为GV16,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脖子僵硬和精神压力。它位于颈部正中间的线上,颈部和头交接的地方。找到颅骨底端的凹陷处,往中间按下去就是了。用力深压这个穴位至少一分钟。方法3:按摩其它部位的穴位1、按压天柱穴(BL10)。它位于颈部,在颅骨底端往下两食指宽处。手指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往下移动。颈椎两侧分别有一块突起的肌肉,也就是斜方肌,天柱穴就在此肌肉外侧凹处。向下按压或以画圈动作按摩一分钟。2、按摩合谷穴。合谷穴或LI4位于虎口,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用左手按压右手的合谷穴,用右手按压左手的合谷穴。用力深压这个穴位至少一分钟。3、按压太冲穴(LR3)。它位于足背,第一和第二根脚趾跖骨之间。将手指放在拇趾和次趾夹缝,往后移动约2.5厘米,触摸第一和第二趾跖骨之间,找到它们连接之前的凹陷处。向下按压或以画圈动作按摩一分钟。有些人觉得用拇指按压脚上的穴位更方便,也能有效刺激这些穴位。方法4:了解穴位按摩1、了解什么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按压12条经线上的各个穴位来防病治病。人体除了经线之外,还有任督二脉和无数条络脉,纵横交错,构成一张大网。中医师认为气(生命能量)就在这些穴位中运行。要是身体经络阻塞,气血不通,我们就会生病。而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让气血恢复畅通运行。许多研究证实了穴位按摩能够缓解偏头痛。2、使用适当的力道。按摩穴位时,力道必须拿捏得当。用力深压刺激穴位。在按压过程中,你会觉得有点酸痛,但是不会痛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应该说是介于疼痛和舒服中间。根据你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按摩穴位的力道。有些穴位被按压时会紧绷。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你感到非常痛或越来越痛,那就慢慢减轻力道,直到在疼痛和舒服之间取得平衡。指压按摩不应该引发疼痛。当你觉得非常疼痛或不舒服,那就得立刻停止按摩。3、使用适当的施力工具。顾名思义,穴位按摩需要按压穴位,所以你得用适当的工具来施力。按摩师最常用手指按摩和刺激穴位。中指最长、最有力,施力效果最好。你也可以用拇指。有的穴位比较小,手指很难够到,你可以用指甲按压。你也可以用其它身体部位按压穴位,比如指关节、手肘、膝盖、脚或足部。正确的方法是用钝物按压穴位。对某些穴位来说,指尖可能太厚了。尝试用铅笔上的橡皮擦按压小穴位。你还可以考虑使用牛油果的核或高尔夫球。4、向医生咨询穴位按摩。你可以自己按摩这些穴位,或者找个专业的指压按摩师或传统中医师帮忙。如果你决定试一试用这个方法缓解偏头痛,记得要知会医生。按摩这些穴位不会影响医生推荐的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如果按压这些穴位对你有帮助,一定要告诉医生。如果不起作用,则要就医治疗。方法5:了解头痛1、识别两种不同类型的头痛。头痛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没有其它致病原因的原发性头痛,以及由其它疾病造成的次发性头痛。偏头痛就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它原发性头痛还包括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中风、血压过高、发烧或颞下颌关节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次发性头痛。2、了解偏头痛的症状。偏头痛通常局限于头部一侧,最常发生在额头或太阳穴。疼痛程度可以是中度至重度,发作之前可能有前兆。大多数患者也会感到恶心,对光、气味和声音敏感。四处走动通常会使头痛恶化。前兆指的是大脑在处理环境信息时出现短暂的扰乱现象。有的是视觉性前兆,比如看到闪电样或锯齿样的闪光,有的是闻到气味。其它前兆还包括顺着其中一侧手臂往上延伸的麻痹感,言语错乱或意识混乱。约25%的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前都有前兆。许多因素都会诱发偏头痛,而且每个人的发作原因都不一样。潜在诱因包括红酒、少吃几餐或断食、环境刺激(比如闪光或强烈气味)、气候变化、睡眠不足、压力、激素变化(尤其是女性月经)、特定食物和头部创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颈项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3、了解身体出现哪些危险信号就应该接受紧急治疗。不管是哪一种头痛,都应该让医生检查。有时候,头痛可能是某些紧急状况的征兆,需要立刻接受治疗。下面列出了各种紧急状况会出现的危险信号:严重头痛伴随着发烧和颈部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征兆。霹雳样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也就是覆盖着大脑和脊髓的组织底下出血。太阳穴一触即痛,有时候血管会随着脉搏跳动而发痛。这可能是巨细胞动脉炎的征兆,尤其常见于体重下降的老人。眼睛发红,看到灯光周围有光圈。这可能是青光眼的症状,不加治疗会造成永久性失明。癌症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突然严重头痛。比如接受了器官移植,感染了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后,免疫力都会变弱。4、去看医生。头痛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你应该就医检查,确认自己的问题是原发性头痛,还是次发性头痛。如果你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一定要在一两天内尽快就医,不要拖延:头痛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或是痛得越来越严重。头痛在50岁以后才开始发作。视力变化。体重下降。5、接受医学治疗。偏头痛的医学疗法包括确认和消除诱因、管理压力和治疗偏头痛。要是情况严重,医生会给你开药,比如舒马曲坦(商品名Imatrex)、佐米曲谱坦(商品名Zomig)等曲谱坦类药物,还有双氢麦角胺(商品名Migranal)。必要时,他也会开一些控制恶心和呕吐的药物。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高血压不受控的人不能使用曲谱坦类药物和双氢麦角胺。老年患者和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也要慎用这两种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坏胆固醇或甘油三酸酯水平高,和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头部的穴位(人体头部经络的准确位置图)
2前额有哪些穴位
前额有印堂穴、阳白穴、神庭穴、眉冲穴和曲差穴。
额头上有个穴位叫“印堂穴”。印堂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连线中点。
阳白,人体的一个穴位。足少阳胆经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
神庭,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属督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平刺0.3~0.5寸;可灸。
眉冲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脉经》,别名小竹。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沿皮刺0.3~0.5寸。
曲差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平刺0.5~0.8寸。
扩展资料:
印堂发青气滞血瘀。如果印堂呈现一种淡淡的青,没有光泽,可能是肝气郁结所致。这类人通常会有胸口闷、喘不上来气、情绪抑郁等情况。
厚朴花、玫瑰花、佛手均可疏肝理气,平时可用来泡水代茶饮。按摩太冲穴也可疏肝健脾、理气和胃,调畅气机。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用手指沿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线向上移压,能感觉到动脉搏动处便是太冲穴。每天早晚按摩各一次,每次10分钟。
参考资料:人民网-印堂发黑,乃凶兆?印堂颜色和健康有关
3面部穴位图
面部穴位图如下图: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养生,还能有效去除角质和废弃物,并补充营养及水分,从而改善肤色,使皮肤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恢复。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稳定,部位要准确,力度要适中,快而有序。
扩展资料: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_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穴位
4头部九条经络是哪九条
头部九条经络分别是: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明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足痒膀胱经。
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和任脉和督脉。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是嘴。
扩展资料:
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上会于头部,而且头部上还汇集了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经脉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
系统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互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