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生下来会有黄疸 怎么判断是母乳性黄疸
一、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生理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导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疽。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等。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它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疽。常见疾病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胰腺炎、胆管或胆囊癌。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总胆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区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病及二氏综合症引起的黄疽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造成。
(4)心脏疾病,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
(5)药物类损害:有服药史,服用氯丙臻、消炎痛、*类、磺胺类、对氨水杨酸、卡巴胂等,可致中毒性肝炎。此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之前无发热,血清转氨酶升高很明显,但絮浊反应正常等可资鉴别。
二、怎么诊断母乳性黄疸
1、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 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的两三天内出现,并在一个星期内达到“顶峰”,半个月后基本可以消退,也即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的时间及达到的峰值都较相似。迟发型常在出生后一个星期甚至是半个月后才出现,甚至常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长达2~3个月。
三、怎样能预防黄疸的出现
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对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不宜常规使用维生素K、磺胺类、苯甲酸钠、*及水杨酸等药物,安全用药才能让宝宝的黄疸得到有效的治疗。
3、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饮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四、宝宝患上黄疸都会有哪些症状
1、出现发热。出现发热情况的黄疸一般都是急性胆管炎造成的,有些还同时畏寒,其他会出现中等程度的发热或者高热情况的疾病还有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而先有发热情况,然后才会出现黄疸的则更多的是急性溶血或急性病毒性肝炎。
2、出现腹痛。因为胆道结石、肝脓肿、原发性肝癌或者胆道蛔虫症等疾病造成的黄疸经常会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或者绞痛;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或者胀痛的多数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表现;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比较多的出现在肝脓肿或肝癌患者身上。
3、皮肤出现异常。有些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像肝内、胆汁郁积性黄疸患者;暴露部位皮肤例如面部等有色素沉着,与此同时还有肝掌、蜘蛛痣等情况的,多半是肝硬化、活动性肝炎以及原发性肝癌等疾病造成的。
黄疸的症状比较多,巩膜及皮肤黄疸的色泽都会发生变化,除了以上说的这些,还会表现出在饮食方面的恶心与呕吐、食欲减退、上腹饱胀等症状,使用油腻食物还会造成右上腹穿不同程度的疼痛等;有些患者的消化道还会有出血的症状;另外尿、粪便的颜色也会有变化;内脏方面的变化有肝脏、脾脏、胆囊肿大等情况,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