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8月15日是什么星座)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故事,北方比较少,古人又将称“月圆杀鞑”,这故事来自元朝末年。
元朝时,蒙古人统治中原,他们对汉民族是十分歧视的,在各村、各镇、寨都派有一名士兵负责监管,当地人叫他们家鞑子。这些人都是穷凶极恶之徒,无恶不作,元朝时规定老百姓家里不允许放置铁质刀具,普通百姓人家连饭都不知该怎么做。在元朝还有一个非常变态的制度,就是“除夜权”制度,说的就是所有中原地区的妇女都归蒙古人所有,他们可以尽情蹂躏,不管你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甚至是人家洞房的初夜。因此,汉人们对这项举动敢怒不敢言,很多人逼不得已,也就只能出高价钱来贿赂,防止自己家里的女孩受到祸害糟蹋,大家对于这些蒙古兵都非常痛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却不知该如何联络各地共同举事,到了8月15这两天上,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个好主意,那就是在月饼中塞上纸条来传达信息,内容是“今夜子时杀鞑子”,汉人多数能识汉字,但蒙古兵却不认识,还以为是月饼里的小游戏,保佑平安之类的祝福。因此,到了8月15这一天,大家掰开月饼,发现了起事的信号,争相而起,杀死了驻扎在村镇中的蒙古兵,全国举事一举成功,这就是中秋大家分吃月饼习俗的来历,至今在阜阳地区还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十五晚上杀鞑子——活要老子的命”。
老百姓用这句话,多为发泄一种不满情绪,有时表达的意思已远远偏离其本身含义。
“八月十五杀鞑子”看上去似乎是一首民间谚语,但每一谚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相随。
鞑子是谁,鞑子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征服华夏时,民间对蒙古人的称呼。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按民族把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高高在上的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被征服的西域色目人和没被汉化的北方少数民族;第三等是汉人,指原被金国、西夏统治的汉族人及被汉化的北方少数民族;第四等南人,指的是原南宋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
等级制度的建立,蒙古统治者为统治需要在每个非蒙古人的村落,都要派住蒙古人来领导,而这个领导在被当地人称为鞑子,当时鞑子这个称呼已包含了统治者的意思。在全国范围内鞑子的在当地高高在上,规定在特定鞑子管理区域内,每当辖区内有人结婚,第一晚上新郎必须靠边站,由鞑子来完成新娘的初夜。
没有尊严的手无寸铁的“下等人”,只能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可是忽然有一天人们忍耐达到了极限,己忍无可忍,就有人提出不如把鞑子杀了以除后患,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拍手称快,约定杀鞑子于八月十五的晚上。鞑子被蒙在鼓里,结果丢了性命,也许鞑子坏事做尽,天要灭他,八月十五这个晚上竟成了所有鞑子的噩梦,也就是说八月十五晚上天下所有鞑子被杀。民间传说杀鞑子是天命所归,所以大家不约而同,是神的意志,那当然是后话了。
民间传虽然无从考证,但口口相传到今天,也并非主观臆造,历史上确实有蒙古人黑暗的血腥统治,受压迫民族反抗是必然的。
“八月十五杀鞑子”我知道的都说了,希望友友们探讨批评!!!
这个问题我也答一答,在我们当地流传的的不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而是农历五月初五,岳飞杀鞑子。
那时候汉人民间把蒙古人称为鞑子。鞑子侵犯大宋,并占据了大片彊土,同时也给百姓带来灾难,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鞑子首领下令,凡是汉人家中有年轻女人的,都要养一名鞑子兵,有很多女人不堪忍受其辱,而悬梁自尽。
后来岳飞暗地下令,屠杀蒙古兵,凡是汉人家有蒙古兵的,农历五月初五,门口挂葫芦作为记号。
可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宰杀到蒙古兵头领,他从西窗户逃脱了,至此蒙古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天,家家户户住房都留有西窗户,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松原就有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在生产队时期,农村都是土房,当地的蒙古族人,就是所谓的鞑子,那怕是住两间小土房,也留西窗户,而汉族人,就没有这个习俗。
自从有了砖瓦房之后,汉族人也开始留西窗户了,当然不是为了纪念,而是图意夏天通风凉快。
岳飞杀鞑子一事,也是当地民间传说,究竟是否真实,很难考证,就当是一个故事好了。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这个传说是假的,没有历史可以考证,所以也就谈不上具体的内容了。
所谓的鞑子,是元朝时期汉人对蒙古人的蔑称,自从元朝建立以后,对长江以南原来南宋范围内的百姓进行残酷的压榨,以至民怨沸腾,民间反抗日渐激烈。
但是由于蒙古人的力量相当强大,老百姓力量相对分散,如何在重压之下集合起来共同反抗,成为了当时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八月十月传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这个传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简单复述一下。
说是刘伯温想出计策一条,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塞到月饼里,然后借每家每户走亲戚的时节,把这些饼传到各地,于是大家就看到了里面的字条,于是在八月十五一起起来杀敌人,推翻元朝的统治。
故事是不错,但是经不起推敲,月饼可不是刘伯温发明的,早在殷商时代,在中国的东南部就出现了一种饼,边上薄,中间厚,叫“太师饼”,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商朝太师闻仲而发明的。而到了唐代,大量文献中记载了唐朝皇帝将月饼赏给臣民的故事。唐诗当中关于月饼的诗句更是俯拾即是。
而月饼这个词,经考证,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文学家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也就是说,在明朝刘伯温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月饼了。所以他用月饼来传递杀敌信息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事实上,元朝末年,第一个坚起反元大旗的人可不是刘伯温,更不是朱元璋,他们都是后来看到形势日益不对,而后加入反元大军的。最早反元的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他们长年累月在黄河边传教,利用宗教来凝聚人心,鼓动受到压迫的老百姓起来反抗元朝。
但是后来,在元朝政府优势兵力的镇压下,韩山童和刘福通先后阵亡,由他们一手创办的红巾军也失败了。
但是他们所点燃的元末农民起义之火再也没有熄灭掉,在战争中,朱元璋越打越强,直到最后取得胜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可能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了强化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他手下的谋士们一手策划了所谓的“月饼传信息”谣言,并且广为传播,让人们认识到朱元璋就是真龙天子,只有真龙天子才能想得出如此绝纱的方法。
其实所谓的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元朝政府不仅势强大,而且在基层老百姓当中广布眼线,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朝廷很快就会知道。
单单凭一个月饼就能把众多老百姓联合起来,而且纸上只有一句话,到哪里集合,怎样集合,用什么武器,都没有写明。你觉得以当时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他们能够凭一张纸条就起义吗?当然不可能,这显然就是为了突出朱元璋的作用而刻意制造出来的。
过去蒙古人分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鞑靼是主要的一部分,也是残害宋朝人最狠毒的一支。对于说“八月十五杀鞑靼”这个传说有没有,没有历史记载。小编分析这个传说应该是有的……。
1:鞑靼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每年都在大雪来临之前,或者说冬季来临之前都会来中原地区或者说内地来掠夺。
2:八月十五也是收获的季节,中原地区组织起来抵抗鞑靼来掠夺应该有的,应该是某一个地方的集结号,呼吁大家一起抵抗。
3:很多传说无从考证,大部分都存在的,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地方的许许多多的抗日组织,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记载的很少很少。
传说应该是存在的,他就是集结号……。
农历七月十五,是个什么节日?有什么讲究吗
七月十五日是民间的中元节
中元节这一天,人们除了摆供品祭祀祖先外,也供奉附近的孤魂野鬼,即为一些阳间没有亲属祭拜的孤魂进行施祭,使其尽早投胎转生,以尽行善之意,这就叫“普渡”。
举行普渡当天下午,要在家门前“拜门口”,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摆上丰盛的饭菜以及其他食物,每盘菜上面都要插上一枝香,用来祭拜。
有些地方七月半的普渡很隆重。他们先在广场上搭起十几米的台子,上面摆满各式各样的供品。祭拜孤魂野鬼后,便将祭品往台下抛,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就是“抢孤”。抢孤的人在台下用网袋张开口,承接抛下的祭品,在台前还立有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或称孤王。
“抢孤”活动据说是因为七月普渡,鬼魂聚集,互相抢食,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人们才这样做,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抢得还凶猛的人时,会被吓得逃走。
《辞海》说:“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民间之说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鬼观念本是虚幻、想像的产物。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
其实,人和鬼实质上是同构的,鬼是以人为参照物的,只是鬼被赋予了可怕、丑陋的形象。
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只保留祭奠的形式,以寄托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农历七月十五,当然是中元节,在我们农村也叫鬼节。虽然叫鬼节,可似乎与封建迷信无关,就像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不同的是,中秋节是普天同庆阖家团聚的日子,而七月十五却给人一种隐晦的感觉。七月十五对我个人而言,似乎是一个不详的日子,十几年前的那个中元节,姥姥因病住院,因为正好是七月十五,心里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那次姥姥住院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起来……
农村人很重视七月十五,所以在农村这一天有很多讲究。对于男人尤其重要,即使在城里上班,傍晚下班以后也要赶回老家祭祀。因为你是先人的子孙,作为子孙,七月十五的晚上有很多事情你必须要做。在我们这里有个规矩,七月十五这天中午,各家一定要包包子吃,包子出锅的时候,大人孩子都不准先吃,要先给已故的先人们供奉上,供奉的个数不能错,必须是三个。供奉完毕,家人才可以吃,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先人的不敬,是大不孝。
传说中元节这天,鬼门关打开,故去的先人们可以在这一天,回到人间看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晚上要包饺子的,供奉的饺子个数也是三个。有子孙的人家,大多是要子孙先上香,再把饺子端上供桌,然后再烧一些提前叠好的金银元宝、纸钱,等到该烧的一切都烧完毕,作物先人们的子孙,当然是要跪下磕头的。
中元节的祭祀活动,不亚于冬至和春节的隆重,晚饭后,你会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意思是送别先人们,回家吃饱了饭,要赶在鬼门关闭之前回到阴间,以免关在门外,流落成孤魂野鬼。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是个什么节日?有什么讲究吗?
农夫是衡阳常宁人,在农夫的家乡这边,七月十五是一年中和春节、清明节重要程度等同的传统节日。比如有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就算是春节过年不回来,但是在清明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一定会回来。有些家庭如果兄弟多的话,一般是分开回来。比如大哥在清明节回来,那么弟弟就会在中元节回来。
在农夫的家乡这边,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但是多数人都是在七月十四就把祭祀的一些东西烧掉了。这个节日,农夫从小就听大人说,是接过世了的“老人”回家的日子,让他们回来看一看自己的子孙后代,并且在家中吃几顿好吃的。虽然迷信,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农夫所在的村子,宗族观念还是很强的。整个村子全部都是一个姓氏。而从七月初十开始,每个家庭都要轮流在宗族的祠堂里面摆放自己做的美味佳肴,然后让祖先们尝一尝。在做这些菜肴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多少个碗,并且炒菜的时候是不能先自己尝的,就算是煮菜尝一尝咸淡都不可以。
和很多地方不一样,在农夫的家乡,七月半还会包粽子。这个习俗应该很多地方都没有了。一般都是在七月十四那天的上午包好粽子,下午煮好了,等到傍晚的时候就去村里的十字路口,烧纸钱了。以前基本都是烧一些用纸做的衣服,现在祭祀用品非常的丰富,不仅有衣服、鞋子、小车、手机、豪宅别墅等也有了。一把火烧掉之后,七月半这个传统节日也就过去了。
有些人认为这个节日没有必要,农夫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和清明节的意义差不多,是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和回忆家里的祖祖辈辈,让我们也铭记曾经他们为家里所作出的贡献。虽然有点破财的意思,有些人还从外地赶回来,既耽误工作,还很辛苦,但是农夫认为还是值得的。你们说呢?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称之鬼节!因为过去天气热,六七月份苍蝇蚊子特别多,加上过去人不太讲究卫生。所以毛病特别多,很多人头上脚上身上都会生疮,特别小孩。这个季节死人也特别多。我们宁波人有句俗语叫“七月老三拿银子”,(老三就是鬼的意思)所以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都要做羹饭,烧点香火纸钱等祭祀活动。
十五那天是鬼全部要抓进去关起来了,不让它在外面放任。所以那天晚上很多人都不出去,如果出去也早早回来,而且还要插上地香。
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风俗,或许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肯定都不太一样!!!
以上全部就是关于8月15日是什么日子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或希望获取更多8月15日是什么日子的资讯内容,欢迎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8月15日是什么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