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什么是心理学概念)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把我的四肢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把我的脑袋也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显然,你看到的这几样都不是我……所以《金刚经》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那么,“无我”是指什么呢?是你与生具来的加上各种“因缘”(各种众生各种环境)“整合”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不能解脱的“障碍”总结一下就是:“贪嗔痴慢疑”!把这个“删除”试试看……所以,“无我”,指的是把这“五毒”的执着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脱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碍来自于“我见”啊!曾经,我每天都想自己终会成为一堆骨头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还执着什么呢?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梦的作用是什么
前几年我在做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山谷底下望到山峰顶上有一果树结满果子,我从山底用尽力气猛的向上一飞,就飞上了山顶摘到了果子"。
我至今仍在持续做这件很难的事,也很难成功。因为太难了成不成功还是未知数。但是我的性格决定我深思熟虑的事、我会一至持续做下去的。梦也许在鼓历引诱我、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的。但愿我梦想成真。
如果一个圆球,在一个无穷无尽的下坡路上滑落,如果没有遇到其他的阻力或者是外力,那么这个圆球将会永无止境一直滑落下去,这就是惯性的作用。
一个人的思维也会有惯性,如果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这个思维也会一直的运动下去,一个人的思维如果运动到一个人的梦里面,就会形成一个人的梦境。
这也好像是一个人玩手机,上瘾是因为惯性,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还要吃饭,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很疲惫这些因素的阻止,也许这个人可以一直玩他的手机。
要知道:万事万物都会有它的惯性,人的思维也会是如此。人到了睡着的状态会做梦,这正是一个人思维由于惯性的延伸。
仍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愿望么?笔者的回答是:梦是为了调节一个人思维的平衡,也算是为了达成个人意愿吧!
从梦的生理功能角度来说,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人每晚大约会做3-5个梦,很多人会不记得做过梦,但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把这个人叫醒,他会说自己正在做梦。如果剥夺一个人做梦,也就是发现他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开始做梦时就把他叫醒,他会觉得不太舒服,如果连续几天不让他做梦,他的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感觉记忆力下降,情绪焦虑或低沉。
从心理咨询临床,梦的形成机制来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里充满了被压抑的欲望和幻想,这些内容是不被自我、客观现实、超我所接纳的,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潜意识内容都是经过伪装、转换或者是升华了的。
为什么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因为人在睡眠时,自我的审查功能变弱,允许一部分潜意识的欲望、幻想在经过特殊的工作机制进行了伪装、转换之后,以意识或现实规则能够接受的方式,进入意识,即显示在梦境之中,此时梦便产生了。这些特殊的工作机制主要是凝缩、象征、再度校正、转换等。所以也说,梦是愿望的表达。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白天面对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梦里重现,是一种提醒,
比如,化学家关于苯的结构的梦。
或者,提醒与某人的关系,自己的状态,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会从梦中惊醒虽没答案,但引人深思;
2.梦也是一种补偿
求而不得,梦里帮你实现愿望,获得满足。
比如:我大学顶岗实习快结束,在返校领毕业证前几天梦到家长的小吃,口水直流。
3.身体不舒服的预兆
被东西压到、或者尿急就是这个道理。
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的疾病,导致某个器官不舒服。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实现,梦是潜意识的反映,而潜意识中,则藏着我们的意识所不能接受的那些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茨认为:潜意识是我们能量的容器,藏着无数资源,意识只要设定目标,潜意识就会朝向这一目标前进。
我觉得,梦的作用就是帮助人看清自己内心的答案,通过梦境的投射帮你厘清潜意识的需求与动力,让你更了解自己。
因为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的自己会更真实。梦是潜意识的展现,而潜意识永远不会欺骗我们。反而,我们的意识会故意欺骗我们,只是为了让我们感觉好一点。
许多人总是自欺欺人,而自欺是为了更舒服。也有一些人自欺是为了伤害自己,因为这些人没有学会自爱,他们意识上以为自己只配过糟糕的生活。
如果他们懂得聆听梦的启迪,他们会明白,他们并不甘心,他们渴望而且也有能力享受生活。
梦的确是潜意识的完美展现,是一个人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便捷通道。
有的人会抱怨自己经常做梦,影响了深度睡眠,殊不知经常做梦的人,拥有着许多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梦远比我们的意识更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经常做梦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自己在梦中做了很多了不起、非常有创造力有价值的事,只是醒来后却忘了很多,记不太清楚了。
梦的创造性比我们以为的更有智慧。
所以,与其纠结梦的作用,倒不如学习聆听你的梦吧?
你可以从你的梦中,找到你人生中的许多答案。
怎样容易理解心理学
心理学这个说法太广泛了,它包括了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的,以及这个内心世界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心理学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用处,但实际上,它在人类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研究人的心理,能够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帮助一个人更好的找到自身定位,更好的去发展自己。
心理学也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或者相反,根据一个人的心理来判断某些人的可能行为。
心理学在研究人和动物的区别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动物的心理通常要简单的多。
同时,心理学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当一个人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心理留下创伤之后,往往需要心理学来帮其治疗和恢复。
心理学是人类发展进化而产生的,是解读人类心理与行为之间联系的必要工具。
也许心理学听起来很高深,但它真实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实,很多人没有系统的去了解这一学科,但从字面上多少懂一些。想了解,主要还是看兴趣,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很难,在某一领域能谈的上成“家”的,都不是简单的人物,毕竟心理不是那么直观的东西。
了解,可以先从基础书籍看起。我们通常谈了解,更多的时候是自身需要。心理学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但凡心理活动频繁或者是复杂的人都有这个基础,我们想了解它,其实就是想更多的了解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这类科学有时候越研究越复杂,甚至成为“逆心者”,所以,如果没有那个承受能力,知道个大概就行了。
心理学和我们学做饭开车一样没太大区别,只是技能类的你可以看的见,摸得着。很容易把握,也容易看见你努力的成果。心理学呢,主要分析人们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内心活动,不太容易量化和把握。但是,不容易量化和把握,并不是不能,古今中外,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侧面来去观测或者总结心理活动。我不想从心理学的定义或者这种细节去解释。心理学只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去剖析自己和他人,以及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规律来去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引导情绪和行为。因为用手机打字,太慢,一般描述心理学基本上都是指国内外的心理学说!这个问题是怎么了解心理学,其原因还是想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有苦恼。普通所指的心理学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哈佛大学推崇的积极心理学会从一定的层面涉猎了这些问题。真正能终极解决这些问题的是,中国的道德经,王阳明的传习录,佛经,一部分圣经特别是保罗写的一些章节,能够真正深刻的治标治本的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有点跑题,可从另外一个层面,这个回答才是答案,不管是老子道德经描述的那个道,还是王阳明的去人欲存天理,西方信仰的万能上帝,伊斯兰的默罕默德,释迦摩尼阐述的开悟境界,还有马斯洛描述的开悟特质,其实最终指向的都是一个方向,终极的点只有一个。不同的就好比登珠穆拉玛峰一样。只是中西方各自登顶的方式和起点不一样。有的从南山坡开始登山,有的从北边开始。登山的过程和看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但是一旦达到山顶,发现都站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风景也自然一模一样了。就因为这样。中西方很多学者,学术,心理学,哲学的各界人士没有走到山顶之前,站在各自的半山腰争执自己看到风景和别人的不同。互相欣赏,也有相互指责,甚至诋毁争吵。或许真正爬到山顶各自都会相互微笑。
以上全部就是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或希望获取更多什么是心理学的资讯内容,欢迎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什么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