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  > 为什么会有“通假字”(什么叫通假字举例说明)

为什么会有“通假字”(什么叫通假字举例说明)

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通假字”带着时代、历史的烙印。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完善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根据“六书”原则不断创造、增补、发展、完善起来的,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造,他只是汉字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整理、集大成者。

在汉字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借用其他汉字来表情达意,也是“六书”中造字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假者,借也。

而在这个漫长的进步过程中,不泛社会精英的身影。

但是在信息闭塞,传播途径稀少,科技落后的年代,基本上都是靠个人单打独斗,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出错。

作为一名社会精英,必然德高望重,思想、文化作品必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文字,毕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说不上对错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信息、科技等等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还用“通假”来掩饰、揶揄,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汉字没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换的近义字

一一所有“通假字”都是别字先生解释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错别字

“通假字”是造假骗人的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骗局。汉字没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换的近义字,所有“通假字”都是别字先生解释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错别字。

例如:

古文《愚公移山》中的“不惠”就是(说愚公一心为公,不谋升官发财,坚持改移人们不满的"山”),“不能得到实惠”的意思,没有别的歧意。凡是说“惠”字的“通假字”都是错别字。

汉字等量代换的近义字如:九与申、猴、管在古论文中,可以等量代换,“惠”与“德”(德的繁体德是“直"压“心”)属于“九猴系列,“禺"是古“猴"的意思;“直"是“管"“车"(在象棋中直走)的近义字。

让不谋升官发财的有德的人升官发财,得到实惠是有道德的文明社会,否则,就是贪腐犯罪横行,无道缺德的黑暗社会。道理很简单:一心为公,讲道德的人不得实惠,一心谋私的无道德的人得实惠,那谁还去讲道德!

汉字造字原则详见拙著《大众龙学一一应用数学周易的破译》《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不少人认为,是古人写错字,才有了“通假字”一说,就是为了给古人留点面子。

今天,我说点不一样的情况:很多是古人写的对,但是由于我们更改了字形,强行让古人的字向我们简体字看齐、通假过来的例子!

1,图穷而匕首见。(地图展示完,匕首出现)

见字本来就有“显现、出现”之意。不需要通现代汉语的“现”。(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2,今日往而不反者。(如今一去而不复返)

反本来就有“返回、回到”之意,不需要通“返”。

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脑袋的盒子)

奉本来就有“捧着”之意。不需要通“捧”。

4,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

这个我极不同意它通“纳”。应该是词类活用,“内”作动词,“使入内”的意思!

5,良因要项伯见沛公。(张良因而邀请项伯与沛公见面)

要通“邀”?反对!要的本意是“腰”,身体一半的位置。引申为“约束(腰带位置)”,或者“半路拦截(腰带位置)”,后者进一步引申为“邀请”,因为要半路去迎接,显示诚意。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传承国学,庶子勉力!


因为在古代,最初形成文字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字的。古人造出了一个字来表达一个意思,但是该用哪个字表达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并没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字往往有很多意思,或者相近的意思可以表达。

再后来,古人在做记录的时候,一时之间忘记某个字本字该怎么写了,就用了别的字替代。相当于写了错字,但是大家都这么干,慢慢的,通假字就合法啦。再加上中国文化种类很多,各种方言的差异或者人员的文化差异,都可能造成用字区别。

语言还是说的为主,就像很多方言现在也没有合适的字来表述,往往用谐音文字表达。但是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再新创出来呢,于是到那个时候,一个意思有了两种表达,那也就是通假字啦。

个人的浅显见解哈,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么理解的。

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前面几位先生都做答,我来凑个热闹,前两天和字本论先生有一些讨论,此处不再重复。

我认为产生通假字的原因有二:

1、自汉始皆以今文经学为传,古文经学则衰,导致自王弼始,读经未用古文,使文义难通,后改字以通经,号称“通假”。后人为逃避责任,清治汉学,不得其旨,改经更甚。诈曰,古人提笔忘字,以音近者代之;又说古人字少,音同互代而用之。故有通假。实际上是看不懂古文(指汉及先秦)。

2、字义的变迁,古今用字不同,今人未追究古义,以己意而解之,故有通假。

古文六书认字无法在此讨论,以字本论先生列举的通假例,选二例说明之:

3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调发”之意。(《陈涉世家》)

中学教材中说,“適”通“谪”,“调发”之意。如此通假改变了原先的文义。看原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里的“谪”如果用“適”,那么表达的就是调发到“渔阳”的意思,但是原文用“谪”所表达的是“(接到了)附加了罚则的命令”( 谪,罰也。从言啻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命令部队48小时内,赶到青峰岭,完不成任务师长撤职”。如此前后文才能呼应,才有“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皆斩”,“皆”指的是说陈胜、吴广这两人会被同时问斩,而不是这九百人都要斩,更不是说秦朝的法令就是“失期”必斩。在书上也没见过这样的例子。

通假后用“適”則没有了原先的语义。而且,这是司马迁的文章,这里既不能用“提笔忘字”,也不能用“古、今字”,更不能用“音同意通”来解释这个通假的合理性。

3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之意。(《论语》)

这一处如果把“说”通“悦”通假,表达“高兴”之意。那我们要问,高兴都是一样的吗?

说,听了侯宝林大师的相声,高兴,可以用“说”。

悦,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高兴,可以用“悦”。

反过来用想表达什么呢?

通假字是一栋即古老、又雄伟的“违章建筑”,想要拆掉它是十分困难的。牵扯到方方面面。

欢迎指正。

以上全部就是关于什么是通假字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或希望获取更多什么是通假字的资讯内容,欢迎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什么是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