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斩断网络“神医”黑手

斩断网络“神医”黑手

  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加上精心设计的剧本——在直播间里,这些元素共同包装出一个“三甲医院专家”的形象,向消费者侃侃而谈推销着保健品。近年来,一些网络“神医”利用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与信息差,以“正规”外衣包装实施诈骗,其背后是一条围绕假医生身份认证、道具造假的灰色产业链。(据8月7日《法治日报》报道

  在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见证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数以万计的“白大褂”活跃在虚拟空间,却无人确知屏幕那端究竟是谁。有患者因线上“名医”建议停用正规药物导致病情恶化,事后发现所谓专家资质存疑;另有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神医”推荐的产品,最终发现对方根本不具备行医资格。这些现象暴露了网络医疗领域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医生身份的不透明,正在侵蚀互联网医疗的根基。当医疗行为从实体医院转移到虚拟空间,确保每个网络医生“验明正身”已不是可选项,而是维护医疗伦理底线的必然要求。

  身份模糊的网络医疗环境,构成了多重风险。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师资格证书挂在诊室墙上,医院官网可查医生履历,这种透明度构建了基本的信任。然而转到线上,认证机制的缺失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伪装成医疗专家,用专业术语包装自己。部分平台上的所谓“专家”,实际上无法提供有效执业证明。这种乱象不仅导致误诊误治风险,更可怕的是为医疗诈骗提供了便利。当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混入医生队伍,损害的不仅是患者健康,更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从医疗伦理角度看,验明正身是医学职业精神的线上延伸。医学誓言强调医生的首要责任是“不伤害”,而实现这一承诺的前提是,确认行医者确实受过专业训练并受伦理约束。古代中医就有公示师承源流的传统,现代医学更是通过严格的执照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医疗行为无论线上线下,都应遵循同样标准。技术改变的是医疗形式,而非其严肃性与专业性要求。

  建立可靠的网络医生身份认证体系,在技术层面,可采用不可篡改的技术手段,构建医师资格数据库,确保每个认证标识真实可溯。在制度层面,监管部门应当明确网络行医,与实体行医同等资质要求,强制平台落实“实名认证 资质公示”双公开;平台方面则需承担审核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医生认证机制,将资格信息置于显著位置。一些规范的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做法颇具示范性:每位入驻医生,必须通过主管部门系统验证,执业信息实时对接权威数据库,确保身份真实可靠。这种“政府背书 技术保障”的模式,既保护患者权益,也为合规医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环境。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医疗形态的今天,“验明正身”绝非对网络医生的不信任,而是对这一职业的最高尊重。当每位网络医生都敢于将真实资质置于阳光之下,当每个咨询页面都能便捷查验证书真伪,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摆脱乱象,赢得公众毫无保留的信任。医疗的本质是生命相托,而信任从来建立在真实之上。我们呼吁:每个网络医生都该堂堂正正地亮明身份,因为患者的健康权,永远大于任何人的匿名权。

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