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背后的消费潜力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人工智能则是当前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实施“人工智能 ”消费提质行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认为,“人工智能 ”将助力激发消费内生动能,为消费跑出“加速度”打下坚实基础。
“国内居民消费正处于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加快升级的关键阶段。”徐彬分析说,我国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3万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增长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消费政策重点也将从刺激需求转向调节需求和创新供给并重。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应用就是消费的“催化剂”。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竞相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同时,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也进一步推动服务场景创新和体验优化。
今年夏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大会大赛的举办,让普通民众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在今年8月还举行了全球首个以机器人为核心主题的消费盛会——2025年“E-TOWN机器人消费节”,其间机器人相关产品及区内商圈总销售额突破3.3亿元,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中落地。
服务消费尤其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消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3%,服务消费是核心驱动力。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对消费增长贡献率达63%。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的关键阶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提到,人工智能的智能交互、大数据处理、实时响应等特性将持续推动服务领域创新发展,衍生出一系列商业新业态,“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叠加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Token(即“词元”,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记者注的消耗量,从2024年年初的日均调用1000亿,已经增长到今年6月底的超30万亿,短短一年半就增长了300多倍。AI大模型实际上是通过Token来输出“智力”。“这反映了我国‘人工智能 ’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司晓说。
人工智能正在深入赋能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例如,在福建福安,福建荣耀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将AI技术融入智能按摩椅的设计中,仅需花费几十秒,智能按摩椅就能获取使用者的体态、体型等身体数据,进行精准评估和个性化按摩。“一台按摩椅就是一个‘个性化休养舱’。”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部长吕守熙说。
“‘人工智能 ’行动有效顺应了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将促进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深刻转型。”徐彬认为,推动“人工智能 ”消费提质,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智能消费新方式、新场景、新业态,进一步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
聚焦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消费提质行动,《意见》提出要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同时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在徐彬看来,《意见》为我国新型消费市场勾勒出4个发展趋势,即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从“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级,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级,从“单一业态”向“跨界融合”升级。
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商品生产为例,徐彬认为,工业时代的商品规模化生产只能提供有限选择和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则推动商品从批量生产升级为量身定制。“比如,家具制造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客户的家居环境、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可提供定制化的家具设计方案。用户只需输入一些基本信息,就能自动生成符合其需求的独特款式。”徐彬说。
但人工智能在促进消费潜力加速释放的同时,也会衍生数据安全、“智能鸿沟”等问题,可能影响消费体验和消费者信心。对此,《意见》强调,要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同时要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
记者从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在促进智能终端普及上发力,通过创新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方式,促进更多好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惠及人民群众。在扩大优质供给方面,将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 消费”等领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