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秉持以投资者为本的核心理念,《方案》对公募基金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公募基金由此将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所有行业主体都将在新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此作为重新出发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中小基金公司来说,要作别过往的扩张方式,但旧的包袱仍在;走上一条艰难而长期正确的路,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公募基金行业自诞生开始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每一轮行业格局的重构,总有公司能够走出来,为什么不是我们呢?”某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长说。
行业格局加速重构
“未来3年将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关键、最宝贵的时期,谁能在这3年里胜出,谁就能赢得未来。”北京某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
3年之约,源于《方案》中“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拐点’”的表述。“事实上,能争取的时间只会比3年更短。”该董事长补充道。
“未来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强化。”多位业内受访人士在学习了《方案》之后都得出这一结论,因为《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流机构”以及“鼓励中小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的要求。且不提差异化竞争,仅从当下的数据来看,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面临极大的竞争甚至生存压力。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剔除取得公募资格的15家资产管理机构,全市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48家,其中公募管理规模在万亿元以上的有8家,5000亿元以上的有23家,200亿元以下的超过50家,其中有33家公司公募管理规模低于100亿元,从数量来看,占全市场基金公司的五分之一以上。
“至少要有200亿元至300亿元的管理规模,公募基金公司才能存活下来。”某公募资深人士分析称,假设一家公司管理规模为200亿元,旗下所管理的产品权益类和固收类各占一半,在降费的情况下,每年平均管理费收入约为8000万元,其中渠道尾佣要占去近一半;一年的人员及各项开支成本最低也要350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200亿元的管理规模只能保证一家基金公司实现盈亏平衡,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公司生存艰难。
生存之外,发展需要更高的投入。“人才、系统、产品,每一项都需要开支。”沪上某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比如过去几年被动投资大发展,我们也想布局ETF,但问了一圈,从无到有发一只ETF产品,所有成本至少要1亿元。换句话说,产品规模超过700亿元才能在开支上打平,我们实在是烧不起钱。”
人才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有358位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5月17日,2025年以来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达到138人,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以上。离任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业内老将,有些还是中小基金公司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离任,严重削弱了所在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基金行业的要义是以投资者为本,为客户赚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因此,《方案》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奖优罚劣,完善机制,推动市场形成良性健康的生态。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将面临转型阵痛。”上海证券机构业务总部总经理刘亦千说。
旧包袱和新挑战
长期以来,中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创新不足、抗风险能力欠缺、投研实力提升难等共性问题。为了实现规模增长,从过往几年的情况来看,不少公司依靠单只产品风格激进“博出位、博眼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份额。
以典型的诺安成长混合为例,在2019年基金经理蔡嵩松接手管理之后,诺安成长混合从一只期末净资产不到10亿元的基金快速成长为净资产超过300亿元的大体量产品,公司的公募管理规模也从2020年一季度末的242.58亿元跃升至2020年四季度末的551.37亿元,仅三个季度管理规模就实现翻倍增长。虽然在这之后,基金业绩滑落造成规模一路下滑,但当时这种模式仍被大量中小基金公司仿效。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认为,公募基金公司承担受信义务,即“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理应妥善管理持有人的资金,将其配置到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上去。但回溯过往,公募基金长期以来以规模而不是长期回报作为考核基金经理的重要指标,使得不少基金经理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让持有人承担超额风险的同时也使其承受了一定的财产损失。此次出台的《方案》正好对症诊治这种不良趋势,有利于公募基金行业未来长期健康发展。
短期化的投资方式对投资者的伤害十分显著。正因为此,《方案》公布后,对业绩基准的重新矫正、投资长期化的引导、考核的重新构建,使得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原本激进的风格受到严格制约。
另一方面,《方案》还支持中小基金公司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仅从目前来看,真正能够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基金公司寥寥无几。从2024年基金年报可以发现,红塔红土基金2024年扭亏,凭借的是降本增效;东吴基金净利润同比涨超50%,凭借的是过硬的权益产品业绩和债基规模增长;中金基金净利润增长则凭借旗下REITs产品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这些增长方式不是一学就会的,背后有着股东支持、投研团队积累等因素,降本增效可以说是最容易模仿的,但是精简人员是一次性降本,之后该投入的比如投研建设、系统升级等费用一点都不能少。事实上,每家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长期持续的利润增长方式依然需要探寻。”沪上某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在发展中解决难题
发展的问题,始终要在发展中解决。
“困难肯定有,但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北京某中小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行业竞争格局加剧背景下,头部基金公司凭借投研、渠道和品牌的综合优势可以持续巩固市场地位,中小基金公司则需在产品创新与服务转型中寻找破局之道。
具体而言,他表示,产品方面,中小基金公司可以把握支持主题指数基金、中低波动含权产品等政策机遇,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线,规避与头部公司的同质化竞争;人才方面,长周期考核机制和薪酬挂钩业绩,可能加剧核心投研人才向头部公司流动,但也将推动中小基金公司优化完善激励机制;投研方面,中小基金公司须强化体系化投研平台,提升投研策略与基准的适配性,降低对个别基金经理的过分依赖;经营运作方面,借助数字化转型和资源整合实现降本增效,增强自身竞争力;服务客户方面,中小基金公司也需要从传统的产品推销向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转型。一方面,强化投资者教育与全周期陪伴,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投机行为。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专业投顾能力,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加大专业投顾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投顾团队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从“卖产品”向“管财富”的升级。
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