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富邦基金李朝昱:关注人形机器人“星辰大海”般的投资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
在人工智能行业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投资机遇也在其催生的多股浪潮中涌现。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多家科技公司正迅速迭代“人形机器人”这一新鲜事物。如特斯拉Optimus产品从第一代的蹒跚学步,再到当前的翩翩起舞,当中历经不过两年半有余。且随着功能的日趋成熟,也为未来的使用场景打开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025 年,我们极有可能见证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 方正富邦李朝昱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处在从0到1的过程之中,且在应用端,工业制造、医疗、物流、消费等领域将为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李朝昱乐观地表示,这一行业“未来是星辰大海,蕴含着无尽的机会和惊喜。”
高成长性和好商业模式缺一不可
李朝昱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统计学硕士的教育经历,为他的投资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长达 10 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验以及 4 年的投资经验中,他逐渐打磨出一套成熟且独特的投资逻辑与框架。
李朝昱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寻找具备 “长期成长性 好的商业模式” 的优质公司。
谈及长期成长性,李朝昱表示:“首先,我会深入研究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判断其是处于朝气蓬勃的朝阳期,还是步入增长乏力的夕阳期。” 李朝昱说道,“其次,行业未来的长期发展空间至关重要,究竟是局限于几十亿规模的小众市场,还是有望拓展至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广阔天地,这直接决定了投资的潜在回报。” 他进一步指出,行业在未来3-5年乃至10年的复合增速,是衡量其是否符合投资标准的关键指标。例如,对于那些复合增速低于预期的行业,即便当前看似稳定,也可能难以满足他对长期增长的追求。
除了成长性以外,李朝昱还十分关注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产业链上是否具备难以逾越的核心技术壁垒,这一点至关重要。拥有核心技术,意味着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够有效抵御竞争对手的冲击。” 他解释道,“同时,公司的产品不仅要能够跟上行业增速,更要具备超越行业平均增速的潜力。通常情况下,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或优秀公司,凭借其品牌优势、技术实力、成本控制能力等,市场份额会逐步提升,从而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
在商业模式方面,李朝昱尤为注重财务表现的可持续性。“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以及研发费用等指标,是衡量其商业模式健康程度的重要依据。这些指标不仅要保持在合理水平,更要在长期内维持相对稳定,这反映了公司在盈利能力与创新投入之间的良好平衡。” 他补充道, 公司的经营质量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包括ROIC(资本回报率、资产属性(是否为重资产模式、上下游话语权、应收账款以及现金流等方面。良好的经营质量意味着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能够高效利用资本,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稳健的财务状况,为股东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星辰大海”般的新业态
在投资框架指引下,去年四季度时,李朝昱从众多行业中筛选出了机器人板块并选择了大胆重仓。以他管理的方正富邦信泓混合基金为例,在2024年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为人形机器人相关个股。在基金净值跟着板块走出凌厉涨幅后,在今年一季度内,李朝昱基于估值和基本面变化又一次调整持仓,在机器人板块内再度“掘金”,使得基金在后续市场震荡调整中依旧表现出明显的阿尔法。
李朝昱对机器人板块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22年10月特斯拉公布其第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时,他便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深入开展上市公司调研和产业研究,并持续密切跟踪行业动态。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最新测算数据称,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销量将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4.7%。另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将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从应用场景来看,李朝昱分析道:短期内,工业制造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其中,汽车制造和3C电子等细分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尤为迫切。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升级,人形机器人能够在生产线上高效完成零部件装配、焊接、检测等复杂工作,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人力成本。瑞银证券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总量将超200万台,其中工业场景(含汽车制造占比63%。
“从中长期来看,医疗、物流、C端消费等领域将为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物流领域,能够实现仓储货物的高效搬运和分拣,提升物流效率;在消费领域,可为家庭提供陪伴、教育等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李朝昱介绍称。
“2025年,我们极有可能见证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 李朝昱对这一板块的前景十分期待,在他看来,特斯拉在2024年展示的新一代Optimus产品,已经展现出较高的完成度,并且具备了在部分工业环境下落地应用的可能性。这一进展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现实。
聚焦A股投资机遇
那么,人形机器人的“泼天富贵”将由谁来承接?
李朝昱指出,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里具备显著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环节,我国企业取得了显著突破,个股投资机遇也随之涌现。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闭环,同时拥有最完善的物流网络配套和充足的能源供应。
其次,在政策与资本多年协同支持之下,中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特色鲜明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最后,中国在过去20年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工程师红利明显,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人力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因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为供应链上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减速器为例,国内企业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本土化率持续提升;在传感器领域,企业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方面的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产品性能日益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机器人在不同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此外,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 “小脑”,掌控着机器人的动作精准度和协调性,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在运动控制算法、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些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得相关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李朝昱强调。
本体制造环节,我国汇聚了众多实力强劲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生产出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多样化传统机器人产品,而像宇树,智元,优必选等一众创新型本体厂商在近年也飞速发展快速崛起,有望引领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浪潮。李朝昱认为,本体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是产品的最终提供者,决定了供给的质量,随着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些企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