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两区”建设五周年: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值此五周年之际,回顾“两区”建设成果,对规划好下一步工作至关重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启新征程。自“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大兴区聚焦首都南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以重点园区(组团建设为引擎,更深层次推进制度改革、更高标准抓好项目建设、更大力度优化开放环境,“两区”建设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积厚成势,开放发展迈上新台阶
“两区”项目量质齐升,项目能级持续突破。全区累计入库项目3138个,累计入库外资项目457个,累计落地全市重大影响力项目36个,包括保税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库等一批全国首个项目。外商投资结构优化,加速向服务化、高端化方向升级。外资投向科技、商务服务、现代商业领域占比达到80%,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领域利用外资占比不断提高。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累计新设外资企业853家,规模实现大幅跃升。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规模量质齐升。全区出口企业600余家,集聚了中航油、艾默生等一批品牌企业,带动“大兴制造”加速出海。全区进出口总额累计1372.6亿元,其中出口额973.6亿元,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突破,改革系统集成见实效
形成一批国家和市级改革试点示范。累计落地国家和市级“两区”相关改革试点事项12个,以自贸区为核心承载,落地国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离岸贸易创新发展等一批特色领域改革试点。形成一批“首个”“首创”型改革创新成果。获批全国首个外资生物医药企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项目,落地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碳汇支付”场景,完成全国首批通过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政策备案审核,发出全市首张京津冀外资主体资格证明互认营业执照,完成全市首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事项报备案例,落地全市首例跨区办理“一照多址业务”等。形成一批高含金量示范推广案例。累计上报47个“两区”经验案例,其中“四大机制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样板”等3个案例纳入国家案例库;“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集成化改革”等4个案例纳入全市“两区”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库。
园区引领,引擎带动效应再增强
大兴自贸组团开放活力彰显。建立生物制品代抽样、查验时效保障等高效通关服务机制,搭建数据出海综合保障体系,已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330家。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能级提升。4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122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多个产品取得国际性原创突破,生物医药入选全国唯一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全面优化。落地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开发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日示范区等园区产业集聚力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厚植生态,国际营商环境创一流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挂牌成立全市首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兴分中心,设立3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联络站,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名录》,加速“北京-新加坡”“北京-东盟”国家知识产权双向转移转化和协同保护。国际人才服务明显优化。建成全市首家“中外合一、多证综办”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大厅,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一站式”办理,已为69个国家的外籍人才办结业务737件。外商投资服务环境持续完善。发布全市首份《大兴区外商投资服务指南》,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互认服务、“一照多址”“跨区通办”“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开通外资服务“绿色通道”,实现外资企业从登记到落地“零跑动当日达”。
兴邀天下,开放发展活力齐绽放
依托国内国际重大展会平台推介。参加服贸会、进博会、中关村论坛、大阪世博会等国内外重大展会活动,实现一批项目签约落地。举办国际投资交流促进活动。举办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大会、新加坡专场招商推介、生物医药外资企业大兴行、中日新能源主题沙龙等投资交流活动百余场,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和项目投资。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展会赛事活动。连续3年承办HICOOL全球创业大赛医药健康赛道初赛并参展峰会,举办临空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有影响力的会议论坛,会议IP带动地区品牌影响力提升。
新时期,大兴区将秉持“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理念,持续以制度改革创新为引领,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将大兴区打造成“两区”建设的“政策创新试验田”“改革攻坚先锋区”,让改革创新的种子在大兴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全市“两区”建设贡献更多“大兴方案”和“大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