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杭州银行半年报:拆解ROE与拨备覆盖率领跑的底层逻辑

杭州银行半年报:拆解ROE与拨备覆盖率领跑的底层逻辑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分化”成为关键词。一边是部分银行在“低增长、低需求、低息差、风险上升”压力下营收承压,一边是优质城商行凭借区域深耕与差异化竞争逆势突围。据行业数据显示,上市城商行以5.3%的平均营收增速、7.0%的净利润增速领跑各类银行,但分化进一步拉大,其中杭州银行脱颖而出,不仅以16.66%的净利润增速位居上市城商行前列,同时也以行业较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与拨备覆盖率,备受市场关注。杭州银行是如何平衡规模稳增与风险管控,实现资本内生增长与长期价值创造的?我们从区域布局、风险管控、业务转型三大维度,拆解其领跑背后的核心逻辑。

  一、区域深耕:把“主场优势”做透

  对城商行而言,区域经济是“生命线”。杭州银行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浙江这一方“经济沃土——这里既有杭州、宁波等万亿GDP城市的产业活力,也有大量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了天然的业务增长空间。

  从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0.93亿元,其中浙江地区贡献162.18亿元,占比高达80.72%,仅杭州一地的营收就占据“半壁江山”。这种“深耕本土、辐射周边”的布局,并非简单的地域覆盖,而是通过“贴身服务”融入区域经济生态。更关键的是,杭州银行没有局限于“一城一域”,而是以浙江为基点,通过五大省外分行(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合肥战略性辐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发达经济圈。这些区聚集了大量优质企业与高净值人群,既与浙江经济形成“产业互补”,也为其拓展业务边界提供了支撑。

  依托做实区域这一布局,杭州银行近5年净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16.66%,大幅超过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证明杭州银行的盈利增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区域经济红利与自身服务能力双重支撑下的结果。

  二、风险管控:不以风险换发展

  在低利率环境下,容易为追求营收增长而放松风控标准。但杭州银行却走出了一条“发展与风险平衡”的路径:截至2025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仅为0.76%,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二低;拨备覆盖率高达520.89%,位居上市银行第一;资本充足率14.64%。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杭州银行“质量立行、从严治行”的核心理念。正如董事长宋剑斌所言:“我们要保持‘量、本、利、险’的协调发展,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规模和风险的关系。对于风险可控的业务,积极去做、多做;对于风险不可控的业务,不做;对于看不清的业务,少做。”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贯穿于其业务全流程。

  在客户选择上,杭州银行不盲目追求“客户数量”,而是聚焦“高质量客户”。2025年上半年,其推进“访客拓客一号发展工程”,重点锁定三大客户群体:一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渠道客户”,承接政务结算、财政补贴等低风险业务;二是产业链核心的“战略客户”,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上下游企业;三是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的“产业客户”,这些产业既有政策支持,又具备高增长潜力,风险可控性更强。截至6月末,其公司金融基础客户数达9.28万户,同比增加1.30万户;零售客户数1085.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50%,客户质量与数量实现“双提升”。

  在资本补充上,2025年7月,杭州银行顺利完成150亿元可转债的强赎转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9.74%,为后续业务增长与风险抵御提供了充足“弹药”。这种“高拨备、高资本”的配置,不仅让杭州银行在行业波动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支撑其稳步提升现金分红水平——2024年度,该行合计现金分红总额达42.5亿元,同比增长38%,合计每股分红0.65元,同比增长25%,未因股本扩大摊薄每股分红,实现了“业务发展-利润增长-股东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业务转型:押注“轻资本”与“数智化”

  对城商行而言,传统的“信贷驱动”模式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资本消耗高,规模扩张受限于资本充足率;二是净息差收窄,盈利空间被压缩。2025年上半年,多家上市城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出现两位数降幅,凸显转型压力。但杭州银行却通过“轻资本”转型,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上半年非利息净收入70.04亿元,占比达34.86%,位居上市城商行前三;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13亿元,同比增长12.33%,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支撑。

  所谓“轻资本”转型,核心是减少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通过中间业务(如财富管理、托管、投行实现“低资本消耗、高收益回报”。杭州银行的做法,是从三大业务板块同步发力:

  在大公司板块,它不再局限于“放贷”,而是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比如,为企业提供“财资通”“政务通”“票证通”等产品,覆盖结算、代发、票据贴现等基础服务,同时拓展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等投行业务——这些业务不仅能带来手续费收入,还能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粘性,带动存款、结算等业务增长。

  在大零售板块,它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打造“资产配置”能力。截至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零售AUM(管理客户资产达6543.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6%;理财业务规模突破5100亿元,同比增长27.8%。为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杭州银行一方面强化与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的合作,丰富代销产品种类;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工具,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建议,比如针对年轻客群推荐权益类产品,针对中老年客群推荐固收 产品,既提升了客户收益,也带动了托管及理财手续费收入增长。

  在大资管板块,聚焦“托管”与“资管”业务,挖掘“轻资本”收益。比如,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提供托管服务,收取托管费;通过旗下理财子公司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赚取管理费。2025年上半年,其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20%,结算与清算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0.93%,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而支撑“轻资本”转型的关键,是杭州银行的“数智化”能力。在“数智杭银”战略下,它将数字化贯穿于业务全流程:在客户服务上,客服中心智能化占比89.82%,既能提升服务效率,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在风险防控上,迭代“鹰眼系统”,通过AI建模与大数据分析,构建客户安全评级体系,精准识别风险客户。

  举个例子,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问题,杭州银行开发了“线上贷款产品”:企业通过手机银行提交申请,系统通过大数据自动审核企业的纳税、开票、征信等信息,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放款——这种“数字化放贷”模式,不仅提升了放款效率,还能通过数据模型精准评估风险,降低不良率。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线上小微贷款余额占比已超过40%,成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方式。

  四、结语:城商行的“增长密码”,在于“做对选择”

  从杭州银行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城商行的“增长密码”:不是追求“规模最大”,而是追求“发展最稳”;不是比拼“速度最快”,而是比拼“质量最优”。

  选择“深耕区域”,而非盲目跨区域扩张,既享受了浙江经济的红利,又避免了“水土不服”的风险;选择“严控风险”,而非“以风险换规模”,以“高拨备、高资本”筑牢安全防线,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健;它选择“轻资本转型”,而非依赖传统信贷,通过中间业务与数字化,打开了长期增长空间。

  2025年是杭州银行“二二五五”战略的收官之年,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它已经构建起“区域优势 风险管控 数智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让它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具备了“穿越周期”的能力。其中的逻辑值得借鉴:在银行业“精细化竞争”时代,只有找准自身定位、聚焦核心优势、严控风险底线,才能在分化中实现突围,成为真正的“好银行”。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