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决胜“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
9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亮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成绩单”: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北方秋粮将进入大面积收获期。“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夺取秋粮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韩俊分析,这一成就背后,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扎实落地。
要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于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而其核心,是握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种子”。针对大豆油料等进口量比较大的品种,我国坚持不懈提升国内产能:去年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我国已经育成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
按“中国胃”育种
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让我国种业创新步伐加快。“十四五”以来,我国攻克了一批底盘技术,挖掘出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动物高繁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了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记者在近日举办的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上获悉,2024年,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8%,占国内市场近三成,并且远销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但2021年前,我国祖代白羽肉鸡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突破在于按照‘中国胃’‘中国味’育种。”北京沃德辰龙生物的董事长孙皓强调,“爪大、腿大、胸小”的偏好,源于国人对鸡翅、鸡爪、鸡胗等的烹饪习惯,与外国重鸡胸肉截然不同。因此,只有通过自主育种创新,才能培育出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适应本土市场特征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肉鸡品种体系。
2021年12月,随着三大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我国畜禽种业正式开启自主可控新篇章。如今,我国肉鸡产业上市量居世界首位,鸡肉成为全国第二大消费肉类。
在蛋鸡领域,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京粉6号”解决了“红羽鸡产中粉蛋”的世界性难题,率先实现“700天产500枚蛋”,6年累计推广量突破3.2亿只。今年9月13日,该公司27万枚“京红1号”高产蛋鸡种蛋顺利出口老挝,这是我国自主培育蛋鸡品种首次登陆东南亚市场。
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罗平涛提到,当前我国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白羽肉鸡主要性能足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生猪核心群总产仔数增加1.16头,每头育肥猪可节约饲料约5公斤;荷斯坦牛产奶量近5年平均遗传进展高于发达国家,性能差距正在加速缩小;冻精市场占有率达到22%……据统计,我国家畜生产性能综合指数由2011年的100提升至143,增幅逐年扩大。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是世界畜禽业生产第一大国,饲料粮在粮食消费中占比较大。“振兴畜禽种业,加快推广饲料转化率高、节粮性能突出的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玉米、大豆等生物资源的转化效率,是促进畜牧业节粮降耗的重要举措之一。”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指出,这能有效缓解饲料粮的供应压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畜禽种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对构建特征库进行了部署,目前13个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畜禽品种分子身份证DNA特征库,赋予了不同品种独一无二的“身份”编码,形成能够从分子水平上区分畜禽品种的DNA特征库,主要用于畜禽新品种审定、新资源鉴定和种畜禽市场监管等领域。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新构建完成了绵羊、山羊、鸡、鸭等4个特征库,覆盖67个绵羊品种、72个山羊品种、124个鸡品种和38个鸭品种,通过盲样测试和技术验收,准确性达到97%以上。
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一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落地见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以中提到,北京持续打造“种业之都”,已构建覆盖育、繁、推等环节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创新矩阵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保存种质资源214.4万份,其中国家级206万份,数量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何德银介绍,广东统筹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种业振兴,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进地方猪、黄羽肉鸡等关键品种的研发,畜禽种业在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养殖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58万吨,比2020年增长12.3%,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同年年底,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75亿吨,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在设施农业方面,目前设施蔬菜年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所以振兴畜禽种业对于保障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主要畜禽种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可以说基本解决了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做到立足国内、有种可用。”杨海生表示,但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加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当前,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品种日益丰富、供应充足。从饱含“中国芯”的良种,到田间地头的连片丰收,创新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不断丰富着百姓餐桌,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