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第14次实现蓄满目标!三峡水库为今冬明春“水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24日,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有效蓄水量可达221.5亿立方米,这是三峡水库自2010年首次蓄至175米后第14次实现蓄满目标,为今冬明春充分发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175米最高水位意味着什么?
175米是三峡水库正常运用可以达到的最高水位,也是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防洪可以调度运用的最高水位。三峡水库为什么要蓄水到175米?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75米是三峡水库在每年汛期结束时需要“存满水”的一个标准刻度。只有达到这个高度,三峡水库才能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里有足够的水资源平稳下放。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防汛一处处长骆进军称:“三峡水库蓄到175米水位,水库大坝各方面运行正常,表明三峡水库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中下游大大减轻防洪压力。”
长江流域宜昌水文站的历史数据显示,每年超过60%的来水量都集中在汛期,而到了冬季枯水期,来水量却常常捉襟见肘。所以三峡水库必须在10月底存蓄足够的水,才能在枯水期均匀地释放给中下游。据统计,从去年11月—今年4月期间,三峡水库就累计向下游补水11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为超过1500万人储备了一年的用水量。
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工程师龚文婷称:“三峡水库实现175米蓄满目标,可有效满足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将今冬明春水库日均出库流量维持在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今年前期上游来水偏枯 科学调度保蓄水
今年前期长江上游来水总体偏枯,面对这一不利情况,从7月中旬开始,水利部指导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优化流域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那么调度人员如何在与洪水的博弈中,精准把握每一次“蓄”与“泄”的时机?
走进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防汛值班室,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三峡水库的各项关键数据,工作人员正围绕最新水文预报展开会商。记者了解到,今年1至8月,上游来水偏少近两成。
纳入联合调度的长江流域共有58座控制性水库。然而,蓄水绝非简单的关闸蓄水,而是一场“蓄”与“泄”的精准博弈。
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三峡梯调水资源部主任郭乐称:“我们依托覆盖长江上游近80%流域面积的水情遥测系统,能够10分钟内完成主要控制站的信息收集,它相当于预测预报的‘千里眼’。”
依托数字孪生系统,调度工作实现了“绣花”般的精细度。调度人员的手中好似有一台天平,天平的左侧是“蓄水目标”,右侧是“防洪安全”。 随着上游来水的注入,天平左右摇摆,调度人员需要不断微调砝码。9月20日,长江上游出现425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调度团队利用数字孪生系统精准测算,将下泄流量削减至25300立方米每秒,有效保障下游安全。10月12日,当水位升至169.62米,距离175米目标仅一步之遥时,根据预报上游仍有降雨,调度团队保持较大下泄流量,确保上游库区安全。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防汛一处处长骆进军称:“纳入联合调度的长江流域58座控制性水库死水位以上有效蓄水量再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为今冬明春枯水期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
下一步,水利部将密切监视长江流域雨情水情,滚动监测预报,做好枯水期和消落期水库调度,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综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