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直接到账的背后(新视野)
一场生育津贴支付流程的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铺开。
辽宁、江苏已于近日正式发文,将于11月1日起在全省实现生育津贴直达个人。届时,全国将有25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即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统筹区占比近九成。
这一将资金从用人单位转拨改为直达个人账户的调整,若从卫生经济学的透镜加以观察,其内涵远不止于支付效率的提升,更涉及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健康投资的激励结构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等核心命题,实质是对孕产期健康保障体系进行一次深刻的机制重构。
从卫生经济学的核心关切——资源配置效率来看,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实质是政府转移支付路径的优化,旨在减少健康资源配置中的漏损与扭曲。过去,生育津贴通常先发给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发给个人。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行政耗损:也许会因为单位的财务流程,到账会晚上几天;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让人心里有点不踏实。现在,钱直接打到个人账户,首先带来的就是一种确定性和踏实感。可以说,直接发放模式建立了财政资金与育龄女性个体之间的最短金融路径,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确保了用于补偿生育相关健康损耗的经济资源,能够更直接、更完整地作用于健康生产与维持的第一线。这符合卫生经济学追求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这一支付方式的变革,在健康投资层面具有显著的激励意义。孕产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特殊的健康高风险期,同时也是进行健康干预回报率极高的关键窗口期。直接的经济支持,相当于降低了孕产妇在此期间进行健康投资的边际成本。想象一下,一位准妈妈或新手妈妈,她可能正盘算着要吃好一点的营养品,或者想做一个更详细的产前检查,又或者产后需要请一位专业的催乳师。当补贴直接、迅速地到位时,她就能更自主、更灵活地去满足这些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需求。她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层层申请,可以根据自己和宝宝最真实、最迫切的情况来做决定。这笔钱成了一份强有力的支持,让她能更安心、更有底气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从这个角度看,直接发放不仅仅是发钱,更是把选择的自主权和健康的守护权,更牢靠地交到了每一位母亲手中。这种激励效应不仅关乎当期健康水平,更对母婴的长期健康状况产生深远影响,体现了对生命早期健康起点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
从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角度分析,直接发放模式提升了家庭,特别是孕产妇本人,在医疗服务决策中的自主权与经济能力,并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氛围、生育鼓励有积极的作用。当家庭,特别是女性,能够更便捷地获得这笔补贴,并用于提升孕产期的健康水平时,其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妈妈和宝宝能直接受益于更及时、更优质的照料,这为孩子们一生的健康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大家都看到生育能得到社会实实在在的支持时,一种鼓励生育、关爱母婴的社会氛围也会慢慢形成。这种正向的循环,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社会珍视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也感激每一位母亲的付出,并且愿意用最实在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珍视和感激。
直接发放生育津贴,可以看作是社会支持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效地减轻了家庭在生育初期面临的经济压力。当然,它需要与其他政策,比如增加婴幼儿托位、保障女性就业权益、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等共同发力,才能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合力。
总而言之,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思维的转变:从“如何管理好”到“如何服务好”。它更贴心、更高效,也更能触及人心。它告诉我们,国家的鼓励和支持,正在用更细腻、更精准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份直接到账的温暖,不仅是经济上的补贴,更是一份社会的情谊和共同的期许。期盼着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更好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期盼着每一个家庭都能更有信心地迎接未来。
(作者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