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协同发力扩内需
全面扩大内需,不是让消费与投资简单叠加,而是让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成为指引投资方向、驱动转型升级的“导航仪”;让高效精准的投资成为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发动机”。二者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上,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7.5%,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坚实依托。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具备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优势。正确把握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认识误区仍需厘清。一是将消费与投资简单对立,视为一场“拔河比赛”,认为增加消费必然挤占投资,或扩大投资必然抑制消费。二是割裂短期与长期效益,要么过度看重投资形成的当期增长,而轻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要么认为投资增速放缓意味着投资空间收缩,甚至投资不再重要。三是陷入“重规模、轻效益”的惯性思维,一提到扩大投资,就习惯于走“老路”,聚焦于传统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投资的结构、质量和效率。
事实上,消费与投资绝非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为依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从经济循环的整体过程来看,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投资是实现扩大再生产、提升供给能力的关键手段,在形成当期需求的同时,还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等,为后续消费扩张奠定坚实基础。比如,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显著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让未来的消费更便捷、更多样。
从动态发展的视角观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引导各类要素向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领域集聚。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突破,往往能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我国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崛起,正是投资创新引领消费升级的生动例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这为“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指明了方向。我国一年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消费和投资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的负担,稳定消费预期。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惠民生与促消费的重要结合点,需要重点培育。
强调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投资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在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引导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的投资力度,实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有机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各种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和能力。
全面扩大内需,不是让消费与投资简单叠加,而是让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成为指引投资方向、驱动转型升级的“导航仪”;让高效精准的投资成为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发动机”。二者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