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准备跑步入场
继重大会议表态定调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终于在市场的期盼中落地。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职业年金、公募基金成为中长期资金的“主力选手”。细则方面,既有“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的明确要求,也有“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等大势方向。政策指引下,培育耐心资本的浪潮正盛,A股新一轮的力量正在积蓄。
险资:长周期考核加力度
数万亿险资入市空间有望再次打开。《方案》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方案》还要求,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一直以来,险资等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受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权益市场的波动对险资净资产、净利润的影响更大,波动更明显。
早在2023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 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
此前监管部门也曾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限制,部分偿付能力高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可达上季末总资产的45%。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的比例持续徘徊在10%—15%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有业内人士直言,此前考核周期偏短,一直是保险资金入市有限的主要掣肘因素。
此次则是将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适当下调,明确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更为注重长周期指标权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大规模入市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减少市场波动,增强投资者信心。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促使保险资金更加注重长期收益和价值投资,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投资质量和效率。
保险资金是典型的中长期资金。事实上,对险资投资进行长期考核一直是业内人士所积极呼吁的。某头部险企高管曾表态,长期资金要发挥其优势,需要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配合。王鹏表示,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促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稳健经营,减少短期行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提升公司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谈及《方案》落地的影响,王鹏表示,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有助于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规模,优化市场生态;对险企自身而言,未来增加A股和权益类基金的投资比例,有助于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投资回报率。
公募: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
《方案》明确,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方案》的发布释放出重大利好,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企稳回升。引导资金着眼于中长期布局资本市场,而非考虑短期波动,体现出着眼于中长期的投资理念。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中国A股市场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良好预期背景下,相关部门鼓励越来越多的机构成为耐心资本,通过中长期的投资获得良好收益。当前,国家已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如何提高长期稳定的收益也是社会保障基金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目前中国A股市场处在相对低估值的时代,部分大盘蓝筹绩优股票不仅高分红,且股价表现相对稳定,在此背景下,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或可以获得更多的长期收益。
另外,《方案》也聚焦发展权益类基金。具体来看,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规则落地,依法拓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
中基协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2.83万亿元,再创新高。其中以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7.96万亿元,占比24.25%,较2023年12月末的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7.31%。
《方案》进一步提及,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其中包括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
王红英表示,此次《方案》更具有落地性、实操性,尤其是对中长期机构投资的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或能够稳定股市,推动中国高质量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A股市场估值偏低且分红比例在上升。此时引导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或是获得长期收益的最佳时间窗口。
杨德龙也表示,《方案》有利于增加市场的增量资金,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通过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入场意愿和市场信心。春节后往往是资本市场的“春季躁动”行情,建议投资者保持信心和耐心,在市场调整时,通过布局优质股票或优质基金来抓住下一轮行情机会。
另据最新通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月23日上午9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和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将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银行:允许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再进一步。《方案》提出,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此前,银行理财主要是通过投资公募基金间接入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放开公募理财产品不能投资与股票相关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许公募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各类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方案》的发布意味着银行理财不需要借助其他渠道,即可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方面的优势在于资金量大,之前银行理财主要是通过买基金等方式参与权益投资,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定增等方式参与权益市场投资,能获得更多的价格优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一方面给银行理财提供了较好投资资本市场的方式,另一方面又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银行理财有机会参与优质上市公司的定增和新股申购等,金融监管部门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意味着银行理财不需要再借助于其他SPV,即可直接参与资本市场,进而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满足投资者对灵活投资期限和较高收益的期待。同时,此举也将继续推动银行理财进行业务创新,开发更多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如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等,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
事实上,鼓励银行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已不是首次被提及,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5个月后,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庞大,但因投资者偏好较低、投资股票基金面临集中度要求等约束,长期以来权益资产配置比重较低。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
此次《方案》的发布对银行理财权益产品配置无疑是一种利好。此前多位理财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将持续把握市场机会,推出高收益债、权益FOF、量化类等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资机会,充分满足中高风险客户的配置需求。
不过,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也对理财公司投研能力、风险管理带来更高要求。杨德龙指出,银行理财通过参与资本市场权益投资,可以分享资本市场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可以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回报率。当然由于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也会增加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因此银行理财在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时,要认真研究分析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投资。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