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选择,是盘活乡村传统资源、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点,是强农惠农富农的“助推器”。要借助科技力量、善用乡村文化、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塑造乡村经济新动能,开拓乡村发展新空间。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立足乡村多元资源要素禀赋,依托创新打破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通过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升级、全产业融合、生产要素优化形成的现代产业组织形态,包括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以及农村电商、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
新产业新业态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边界,有利于拓展乡村产业空间。传统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足,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与全环节增值,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经济结构日益丰富,乡村产业附加值和吸引力明显提高。例如,农产品加工业借助智能化、清洁化设备,实现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出各类高附加值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也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
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进了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新产业新业态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例如,应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及气象条件,为精准灌溉、施肥、放牧提供科学依据;绿色循环种养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对接,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粮食产能,增加了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0.576,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79%,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文旅实现融合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2.48亿人次,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
近年来,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农村信息网络、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33.78万个,“寄递 农村电商 农特产品 农户(合作社”模式广泛推广。数据、先进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流动,为发展智慧农业、繁荣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带来重要契机。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27.6%;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8.3%;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总数达8.1万个,同比增长6%。
但也要看到,当前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调动资源要素,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以科技赋能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是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关键引擎,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加快应用,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孕育并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培育农产品直播、认养农业、精准农业等新产业。积极利用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场景边界,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更多场景应用,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善用乡村文化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是我国文化孕育、生长的有机沃土和重要摇篮,乡村文化可以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多元功能和独特价值,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创新供给文化旅游路线、文化主题民宿等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发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民俗展览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创意赋能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产品、服务与业态,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
完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对乡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相关从业者具备应用新技术、市场运营、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能力。要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教学、乡村网红培育等活动,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本土人力资源支撑。对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助力其成长为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领头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