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一碗好饭”是如何做出的
人在旅途,吃上一口卫生可口的饭菜是共同的心愿。在高铁旅行成为重要出行方式的今天,动车上的饭菜怎么做才能卫生又可口呢?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从种植基地到食材仓库,再到加工烹饪、包装等环节,对高铁餐食生产的全流程进行了走访。
在南宁市武鸣区雷文屯的一个种植基地的蔬菜大棚内,一根根白色的绳子缠绕着西红柿枝干绑在棚顶的铁架上,红色的、黄绿色的、翠绿色的西红柿一簇簇爬满枝头。
来自附近村子的基地员工马彩珍戴着帽子、手套,将一簇西红柿中较小的摘下。她说,这样可以防止小的西红柿跟大的抢营养,保证品质。
“我们高铁每天采购食材近2吨,其中大部分瓜果蔬菜来自这里。”广西宁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采购部副经理王强说,每天他们从这里采购的蔬菜大约有2000斤,主要有胡萝卜、西红柿、青椒等近20个品种。
种植基地负责人罗建宇介绍,基地有40亩大棚,大概每70天就能收获一期蔬菜,每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除了能满足高铁食材需求,还供应周边市场、学校等。
高铁饭菜的安全与口味从种植基地就开始把控。“为让大家吃上放心菜,我们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施肥也是以周边农家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罗建宇说。
每天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会被第一时间送到几公里外的冷藏库。打开库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码放整齐的一筐筐玉米、白菜、菜心等。仓库温度为恒温5摄氏度,蔬菜存储时间最多不超过3天,以保证食材新鲜。
仓库门外一侧,就是质检中心。“每批入库的蔬菜都要先经过农药残留检测,不合格的就拒收退货。”仓库负责人范顺明说。
“今天我们所需的1898斤蔬菜,一早就装车发往宁铁餐饮生产基地了。”王强说。
他所说的基地在南宁东火车站旁,有烹饪熟化间、冷却间、包装间等8个车间。
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餐饮生产基地的车间里,近30名“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仅露出双眼,熟练地往饭盒里盛饭装菜,然后放到传送带上,通过机器自动完成餐盒的密封、产品信息打码、异物检测等操作。
宁铁餐饮生产基地负责人程蕙介绍,这里是10万级空气洁净包装车间,一般上午完成洗切、烹饪等,下午进行包装,然后统一配送。进入春运以来,客流增幅较大,旅客用餐需求明显增加,基地每天生产盒饭7000份,比平时增长40%以上。
据了解,传统的列车餐饮服务受限于空间、时间及供应链等因素,可能会对餐食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宁铁餐饮生产基地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生产、冷链配送等手段,确保食材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高标准,不仅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心、健康的餐饮服务,还能有效提升餐食的口感与营养价值。
为让旅客吃得更可口,基地提供了丰富的菜式供选择。基地已研发并生产的产品有40余种,共计24个餐食套餐,其中桂林米粉、五色糯米饭、荔浦芋扣肉、壮乡豆腐酿、香辣禾花鱼、龙胜腊味、柠檬鸭、桂花蜜叉烧、漓江小鱼虾9个为广西特色“印象桂味”餐食。
高铁列车长覃蒙丽介绍,目前高铁上最受旅客欢迎的饭菜是桂林荔浦芋扣肉。“一位来自北京的旅客在车上买了一份荔浦芋扣肉当午饭,临下车前还特地到餐车又买了一份,说是要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据了解,宁铁餐饮生产基地2024年6月22日投入量产以来,截至目前共计生产冷链盒饭60余万份。 (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
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