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  > 高效协同向世界级湾区迈进

高效协同向世界级湾区迈进

  世界级湾区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是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纵观全球,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虽各具特色,但也呈现出普遍特征。这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地理、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

  一是具有强大的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世界级湾区的形成大都始于优良港口的自然禀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凭借深水良港的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和制造业基地。二战后,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升级,经济结构从工业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湾区通过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此后,又依托全球领先的市场环境,凭借其全球资源调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等优势,通过扩散效应将发展动能辐射至周边区域,成为大都市区。

  二是成为开放式创新的“生态雨林”与前沿技术策源地。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把握半导体、互联网等科技革命浪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斯坦福大学孕育硅谷到风险投资大规模介入,再到全球顶尖人才持续涌入,旧金山湾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湾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科技公司、风险资本和专业化服务平台构成了紧密互动、共生共荣的网络,研发投入强度位居世界前列,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公司总部和核心研发部门聚集于此。

  三是构建“硬联通”与“软联通”协同发展网络。世界级湾区拥有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东京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每日运送乘客超4000万人次,纽约湾区的机场群年旅客吞吐量超1.4亿人次。同时,湾区各城市实现了治理协同,如旧金山湾区成立湾区委员会,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发展进程看,世界级湾区也经历了从“单核城市”到“多中心网络”的演变。曾几何时,纽约、东京等核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随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凸显,产业、人口开始向周边疏解,逐步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世界级湾区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澎湃的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高效的协同网络为骨架,以开放的人才环境为沃土。这些特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市场、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塑造的。相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后起之秀,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多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其独特性。从经济规模看,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并超越纽约、旧金山等成熟湾区,正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从产业分工看,大湾区跨越了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形成深圳创新、广州商贸、珠三角制造和香港金融的互补格局,实现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高效的协同网络,使其具备将科技创新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构成创新矩阵,形成“科创 制造 金融”的独特竞争力。从战略价值看,大湾区背靠珠三角和内地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广阔应用空间。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大湾区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比肩世界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在人均GDP、基础研究投入、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在迈向更深层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

  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方面,存在跨域项目审批流程复杂、衔接方式多依靠政策推进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加强系统性规划,探索设立实体化协调机构,优化协同流程,可考虑在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率先试点更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方面,高校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资金、数据、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仍存障碍,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竞争凸显。建议着眼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融通创新体系,促进要素共享,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跨区域产学研平台和共享中试基地。在全球市场功能提升和制度标准建设方面,还存在能级偏弱、全球规则制定话语权不足等短板,公司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商事仲裁等制度环境有待完善。需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前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优化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生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并推动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税制、人才引进与安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