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金包银产品缺斤短两_金价暴涨,“金包银”平替火了?当心!
大多数金包银产品缺斤短两_金价暴涨,“金包银”平替火了?当心!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多数金包银产品缺斤短两_金价暴涨,“金包银”平替火了?当心!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金价暴涨,“金包银”平替火了?当心!
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不少消费者选择“金包银”首饰作为足金的平替。然而,在“金包银”饰品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暴露出虚标金重、回收陷阱和检测困难等问题。那么,“金包银”消费到底存在哪些风险?消费者又该如何防范?
记者在电商平台直播间观察到,主播正在推介的“金包银”产品包括手镯、项链和耳饰等,种类繁多。主播还时常展示产品的质保单,并在直播界面醒目位置标注“金包银”字样。
浙江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介绍,“金包银”首饰通常是在银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外观与足金几乎无异。然而,他指出:“‘金包银’工艺虽古已有之,但近期因直播间的宣传而走红,商家声称用1克黄金的价格就能做出20克手镯的效果。虽然从外观上看确实可以替代足金,但关键在于镀金的质量和厚度。有些‘金包银’产品的镀金层非常薄,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磨损,其替代效果可能仅能维持几个月。”
河南小伙龚尚(化名)最近在电商平台上为好友购买了一件“金包银”的生肖首饰作为礼物。产品宣传图明确标注使用了0.4克“999足金材质”,但收到商品后不久便出现了掉色问题。
龚尚表示:“我花了200多元买的首饰,款式好看,看起来和真金没有区别,但朋友佩戴后没多久就掉色了,里面甚至呈现黑色。我怀疑这既不是银,表面也不是真正的金,只是镀了一层东西。”随后,龚尚与平台商家沟通,对方称这是氧化现象,可免费补金或更换。龚尚对此哭笑不得:“如果是真正的足金,怎么可能说补就补,说换就换?太离谱了。”
记者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搜索“金包银”关键词发现,相关投诉已超过1600条,主要集中在“货不对板”的问题上。记者走访了一家大型首饰集散地,有商铺工作人员透露,如果商家将“金包银”首饰与足金首饰混卖,消费者很难辨别。
以一款纯银手镯为例,记者询问是否可以加工成“金包银”。该工作人员解释:“在‘金包银’的加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黄金重量难以精确控制,消费者也无法判断究竟用了多少克黄金。”一位从事黄金首饰加工的商家进一步表示,加工“金包银”时,镀金用料需达到总重量的6%才算达标。
按照市场规则,“金包银”首饰买卖应遵循“金按金价走,银按银价定”的原则。但实际上,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购买“金包银”产品,往往在检测时会遇到阻碍。
王超指出:“要检测‘金包银’产品的真伪,必须破坏首饰,将金和银分离才能测出具体成分。去年,一些专业检测机构对‘金包银’产品进行了市场调查,通过化学方法溶解银后,仅剩纯金部分进行称重。结果显示,仅有极少数产品与商家标称的质量一致,大多数都存在缺斤短两的情况。”
面对市场乱象,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正式出台,对镀金银首饰(俗称“金包银”)的命名、标签标识、印记及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工作人员方晓萍介绍:“镀金银首饰的标签命名必须规范,例如‘镀金银手链’或‘镀金银项链’。当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牢固地包覆在饰品上时,可称为‘包金’首饰。此外,镀金银首饰必须配备标签,明确标示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执行标准、总重量以及合格证。镀金银首饰的印记仅限于标注银及其纯度。检测证书中的产品名称及检测信息需符合规范,如标注金重、银重等信息,且必须与实际相符。”
王超提醒消费者,目前市场上“金包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购买时需保持理性。“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有心理预期,部分低质量的‘金包银’产品效果可能只能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同时,应对商家宣传中提到的黄金和白银含量心中有数,并妥善保存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买凭证等证据,以便日后维权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支持。”
以上就是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多数金包银产品缺斤短两_金价暴涨,“金包银”平替火了?当心!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