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是泡沫”?Inversion Capital代表反驳“缺乏网络效应”论调
加密货币的网络效应争议:价值评估标准引发讨论
Inversion Capital首席执行官圣地亚哥·罗尔·桑托斯近日指出加密货币存在网络效应缺失问题,认为市场可能存在高估风险。但多位行业专家反驳其观点,认为其混淆了基础设施与应用程序层面的本质差异。

网络效应理论在加密市场的适用性
桑托斯在近期发布的行业分析中提出:“加密货币的估值建立在尚未形成的网络效应之上,梅特卡夫定律非但未能佐证其价值,反而暴露了理论缺陷。”该定律认为网络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他特别指出主流区块链存在的拥堵现象——包括高额手续费、交易延迟和欠佳的用户体验,并将其称为“逆网络效应”,担忧系统扩展可能导致质量退化。他举例说明:“脸书用户增长千万时从未出现系统性能下降”,以此强调加密货币系统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基础设施与用户体验的辩证关系
Wintermute策略师贾斯珀·德马雷对此提出异议:“脱离稳健的基础设施层空谈用户体验是陷入认知误区。”他阐释道:“Layer1区块链的真实网络效应体现在验证节点数量、安全等级和流动性等维度,这些价值是在底层架构中累积,而非直接体现在用户界面。”
Heartcore投资公司分析师托马斯·潘塔同样反对“拥堵即逆效应”的观点,指出:“高性能区块链会通过动态调整手续费应对用户增长,流动性及收益率也将随之优化。”
用户价值计算模型差异
桑托斯还提出区块链用户价值测算模型:以除比特币外约1.26万亿美元市值为基准,结合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估算的4000-7000万月活用户数,得出单用户价值约1.8-3.15万美元。对比市值1.6万亿美元的Meta,其31亿月活用户对应的单用户价值仅516美元。桑托斯据此认为当前加密货币市场的单用户估值存在泡沫。
价值评估范式需要转变
反对者则强调加密货币本质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而非传统消费级服务,其估值框架应区别于现有互联网平台。专家指出需重点关注生态流动性、代码可分叉性及验证节点参与度等技术性指标,这些结构性要素才是决定价值的核心。
市场观察
当前加密货币市场对网络效应的评估标准仍显模糊。关于用户增长是否必然推动价值提升的争论持续存在,建立符合行业特性的价值评估范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投资视角
投资者需认识到:相较单纯用户数量,生态流动性、技术架构可持续性及节点参与度等深层指标更具参考价值。构建基于技术本质的投资策略方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