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服务能力“三年倍增”意味着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番增长,引发关注。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这意味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虽快速发展,但仍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有待加强、运营管理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
以公共充电桩为例,目前全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地区等快速补能场景的充电需求。
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间接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破解充电难题,固然需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效能,但更需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针对城市、城际、农村充电网络的差异化补能需求,《方案》分类施策,提出建设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有益补充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进一步下沉延伸农村充电网络、加大“春节返乡”充电需求保障。尤其是在重点城市、高速公路服务区,要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这将极大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
在注重政策举措有效性的同时,《方案》也强调创新性。《方案》提出,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在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车网互动作为新模式新业态,利用充换电设施将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相连,通过组织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可有效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灵活性储能资源的调节潜力,让新能源汽车车主通过“卖电”挣钱,从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当然,“建得好”不等于“能用好”。《方案》亮点还在于,明确要求提升公共充电场站服务质效,通过优化场站环境、规范收费标准、做好价格公示、改进运维手段等举措,切实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深化政府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功能建设,不定期开展充电站点和运营商服务质量评价,健全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方案》提出,研究推广由运营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居住区充电设施的“统建统服”模式,实现居住区充电桩“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方案》还要求,将充电设施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重点围绕城市核心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乡镇聚集区以及老旧小区,针对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能力偏低等问题开展配电网架优化、台区增容等建设改造。推广应用智能有序充电,提升高渗透率充电负荷场景下的电网承载能力和调节能力。这表明,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不仅是桩的数量翻番,更是充电设施从过去的“配套工程”向“能源工程”的跃迁。
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撑起这个布局的,就是强大的电网及配送能力。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不仅能提升充电效能、优化服务品质、创新产业生态,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我国电动汽车更大范围内购置使用,更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强化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和电能供应领域的引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