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 我国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会议提出,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更好发挥标准支撑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用。
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据统计,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标准引领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具体包括: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与产业协调配套。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五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例如,2025年6月9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自今年8月1日起,明确符合《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相关要求的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标准的出台有效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维护和保障战略资源供应安全。
推动组建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强化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动力电池结构复杂,应用场景多样,涉及行业众多,给高效回收利用带来挑战。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工作统筹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共同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汇聚原材料、电池生产、整机装备、回收拆解、化学处理、再生利用等相关行业力量,统筹规划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面向汽车、船舶、储能、轨道交通、飞机等领域电池回收利用需求,尽快出台一批重要国家标准,为高水平标准供给提供技术组织保障。
深入推进标准实施应用,强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收集储运方面,市场监管总局面向动力电池收集、分类、包装、运输、装卸与搬运等需求,研制了相关国家标准,保障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标准明确了动力电池包装绝缘、安全分类、运输箱体、信息追溯等通用要求,推动实现退役电池溯源可控、运输安全与高效回收。
在物理处理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动力电池拆解、放电、破碎分选等国家标准制修订,有效促进了动力电池物理处理规范化发展,保障物理处理过程的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要求、作业程序及管理要求等,为动力电池安全、环保、自动化拆解提供了重要指导,该标准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在化学再生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围绕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中间产品、检测方法与三废处理,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规定了再生利用技术和环保要求,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行业节能降碳。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系列标准规定了有害物质处理流程,确保再生利用环节污染可控,推动实现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刘洪生介绍说:“我们将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发挥标准支撑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用。”
刘洪生表示,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金属,这些资源具有战略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了“城市矿产”新来源,能够高效提取和再生利用这些重要金属,将有效降低对原生矿产的开采和进口,这既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力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如何用好标准化手段推动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一级巡视员尤勇介绍,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未来我国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以标准化手段推动动力电池科学规范回收利用,“十三五”以来,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累计发布动力电池编码规则、材料回收要求等3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初步构建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积极落实《行动方案》任务部署,强化工作协同联动,进一步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重点从3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制修订绿色设计标准,加强源头管理。加快制修订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推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采用标准通用、节约资源、易拆解、易回收利用的产品设计。
二是制修订回收利用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持续修订完善余能检测、放电、存储、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认定和使用率计算方法等标准立项和研制,实现标准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制修订产品安全标准,提升安全水平。加快制定《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键环节安全保障。抓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落实,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加快制修订各类应用领域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以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