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出海不一样
中国企业出海,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势:
当各个国家超市里的商品标签越来越多地出现“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或者“Made in Turkey(土耳其制造”的时候,商品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全球每家超市的商品都与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家新工厂都与中国有关”。中国工厂遍布全球,每个地理空间都留下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
这是一次群体的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经历如此深度的全球出征,其所覆盖的行业包罗万象,从手机、电视到汽车,不一而足。
当“逆全球化”的声音传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被反复提起,仿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一种微观的感受。如果站在宏观视角上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减速,甚至还在局部加速,全球新工厂不断涌现,而中国工厂正是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
很显然,本轮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词不是商品,而是工厂。
“工厂视角的出海”与“商品视角的出海”有本质不同。当一些国内企业还在因贸易保护主义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些同行已经开始反向驱动内部变革,拓展全球业务。这一次,逆风而上的焦点不是“逆风”,而是“向上”。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一派繁茂景象。它们相互支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如雨林般丰富的“生态”。而这,正是海外工厂所缺少的。多年来,他们面对的往往是不完整的供应链。但当中国企业到来,整条产业链都发生了变化,每一家中国工厂的落地,都意味着众多企业一起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组织修复能力。
需要承认的是,来自文化和法规的差异确实会给企业带来不少困惑。毕竟,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各种法规限制也与国内不完全一样。即使那些多年与海外市场打交道的企业,当进展到建厂这一步时,也会感到不适应。这究竟是为什么?
抛开恶意的、刻意的外部因素,企业思维方式或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大多偏向于效率驱动导向。这种导向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曾为某印度电厂提供发电装备,考虑到现场安装效率不高,于是采用了“空降”的方式。中国企业在国内完成了绝大部分前期准备工作,只留下最终的密集施工阶段在印度完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缩短了工期,但却在当地带来了商业之外的情绪。
而很多本地企业则不需要面临类似的问题。以德国普遍存在的隐形冠军企业为例,很多企业的兴起与城镇的发展历程相伴随,这些企业往往天然就对本地社会存在亲近感,会格外关注当地居民的感受。相较而言,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反而没有那么高。这种“本地优先”的思维方式与“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可以被视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应该说,当前意义下的企业出海,并非仅仅是产品出口的自然延续,而是公司基因在海外的再次传播。很多企业对前者并不陌生,它通常表现为商品通过当地分销商网络扩散,制造商很少需要与当地人打交道。而目标市场国家的人文风貌、文化差异往往隐藏在产品背后,没有被制造商所了解。
另一种意义上的出海,考量的是企业长期扎根海外的生存能力。
首先,要考虑地理空间,即选择在哪个国家发展。这需要有实体法人公司落地,工厂、物流中心等都是基本配置。这意味着,企业不能仅仅考量建厂成本等技术性问题,而是要将其放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综合考量。
其次,要考虑认知空间。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前景与当地社会的评价密不可分,只有深度融入本地社会,企业才能获得本地市场的信任。因此,企业不仅要通晓当地法规,还要理解对方的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事逻辑上契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后,还要考虑价值链空间。任何一家企业要实现健康发展,都需要完成有效的价值链接。很多时候,这些链接都需纳入外部因素。这意味着,无论一家企业来自哪个国家,都需要与本地供应商合作,驱动整条供应链升级。
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三者相互影响。同时满足三项条件,一定是一个艰难的旅程。有志于此的中国企业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仔细思考出海问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雪萍
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