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从“讲故事”到“算数据”:赴港上市企业迎气候强制信披元年

从“讲故事”到“算数据”:赴港上市企业迎气候强制信披元年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再度升温。今年3月,蓝思科技、京东工业、云知声、博泰车联网、安诺优达、云迹科技、奥联服务等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南山铝业国际、赤峰黄金、蜜雪集团、江苏宏信、舒宝国际等在港上市。此外,宁德时代、晶澳科技等也在积极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赴港上市企业将面临港交所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2025年,港交所强制披露气候信息政策正式实施,成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需要面对的新挑战。记者梳理发现,在赴港上市前,企业已经着手布局ESG信息披露工作。

  气候信息强制披露时代来临

  “2025年一季度末,恒生指数较年初上涨超过15%,南向资金成交量占比显著提升,这有助于企业在港上市时获得更高估值。此外,国际化融资需求不断增长、港交所上市要求相对宽松,这些都为2025年港股IPO市场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说。

  与此同时,赴港上市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马宗明介绍,在上市申请阶段,企业需在招股章程中专门设立ESG章节,披露董事会对ESG的监管架构、气候风险应对策略。上市后,企业应定期发布ESG报告。若发生重大ESG相关事件,如并购高碳资产或遭受环保处罚,企业应立即发布公告,说明事件影响及应对措施。这也是港股“实时披露”要求的一部分。

  港交所新规提升了对企业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2024年4月,港交所在其发布的《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框架下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咨询总结中明确,将气候信息披露责任提升至强制披露层级,并基于“管治-策略-风险管理-指标及目标”四大核心支柱构建框架。同时,新修订的《ESG报告守则》于2025年1月1日生效,其要求企业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强化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量化分析,分阶段引入针对发行人的强制气候相关披露要求。

  按照《守则》,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港股上市公司均被要求强制披露范围一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范围二的企业购买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针对范围三的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大型股发行人(指在报告年度前整整一年均属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的发行人2025年起被要求“不遵守就解释”,2026年起强制披露,对非大型股的主板发行人、GEM发行人无强制披露要求。

  马宗明认为,港交所的气候信息披露要求,强调情景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等量化指标,此举旨在提升港股市场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的可比性。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提示,赴港上市内地企业有必要理解港交所对企业ESG信息披露要求的内在逻辑。“港交所自2012年起推动的ESG信息披露主要是为了服务投资者,其重点关注不同行业关键议题的指标披露,尤其是量化数据的披露。企业需避免以传播为导向‘讲故事’,以及忽略披露定量数据。”郭沛源说。

  “赴港上市企业应针对气候议题着重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一方面,逐步建立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并在报告中详细披露排放数据及减排措施;另一方面,系统性评估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强资源使用效率的披露,包括能源、水资源等的使用情况及效率提升措施。”中诚信绿金国际ESG业务总监朱琳琳告诉记者,企业还需在公司治理方面纳入与气候相关的考量,“港交所要求企业将气候相关绩效指标纳入薪酬政策的情况进行披露。从实践来看,企业这些信息的披露还有待加强”。

  驱动企业气候行动升级

  马宗明认为,赴港上市企业应构建适配港交所规则的气候治理体系,如设立由高管主导的ESG委员会,明确董事会在气候风险评估、减排目标设定中的核心权责,确保管理层深度参与ESG工作。在减排目标方面,企业可设定短期(1年-3年目标和长期(5年以上目标。在企业气候信息披露过程中,如披露范围从范围一、二扩展至范围三,需要将供应商温室气体排放表现纳入决策。同时,通过情景分析量化气候风险,例如极端天气对产能的影响。

  港交所要求恒生大型股公司2025年披露情景分析方法论,其他企业可分阶段实施,优先完成范围一、二核算,利用过渡期政策降低初期成本,确保数据可鉴证、目标可追溯。

  在赴港上市前,企业已经着手布局ESG信息披露工作。

  3月3日,蜜雪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其ESG信息披露工作初步启动。2024年,蜜雪集团将年度CSR报告升级为ESG报告,发布2023年ESG报告,其中提到公司搭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盘查,掌握排放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减排。但其披露的量化数据指标较少,而且截至目前尚未公开碳减排目标。在蜜雪集团官网公布的公司章程以及公开发布的ESG报告中,记者未看到设置ESG委员会,以及高管在减排目标中的权责。

  筹划赴港上市的晶澳科技在2023年ESG报告中披露了2030年、2050年阶段性减排目标,以及ESG三层治理架构,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与高管薪酬挂钩,并罗列了2021年-2023年连续三年的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排放量。2023年晶澳科技绿电使用比例为28%,通过“零碳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对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数据的管理,建立“供应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评估”体系,将碳披露、碳足迹和绿电使用纳入供应商考核评分标准,形成从自身减排到产业链联动的闭环。

  宁德时代正在推进港股上市进程,企业以电池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为核心,开发“时代碳链”系统,实现从矿产开采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全流程数据追踪。其2023年ESG报告显示,宁德时代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45.6%,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计划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达成价值链碳中和。宁德时代在ESG报告中公布了2022年和2023年的范围一、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排放强度,披露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架构以及将ESG表现纳入绩效指标。

  有的企业ESG评级长期不尽如人意。如3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的赤峰黄金,2021年以来其连续保持MSCI的最低评级CCC级。“赤峰黄金属于采矿行业,涉及议题众多,且属于高碳排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显著的企业,需要企业重点关注的事项多,聚焦本土业务的采矿企业很难关注这些国际性要求。”勃诺科技ESG研究副总裁关熙子评价道。

  记者梳理赤峰黄金过去三年ESG报告发现,该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逐步回应港交所要求。例如,2022年,公司仅完成两处矿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初步统计及报告工作,2022年9月成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23年,披露了公司范围一、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2024年,公司ESG管理架构更为清晰,将ESG目标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新增披露了范围三排放数据,并对气候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专家认为,企业做好ESG信息披露需要知识、数据和能力的积累,需要以长期视角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例如,蚂蚁集团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仅披露范围一、二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2年披露了范围三部分排放数据,2023年首次完成范围三披露。

  构建高质量信息披露生态

  提升港交所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相关企业更好地与投资者沟通。ESG服务机构妙盈科技发布的报告认为,港股市场对ESG表现优异公司的偏好日益增强,投资者加大了对这类企业的关注。港交所的研究也表明,ESG指数与传统指数的市场表现相当甚至更优,验证了ESG因素对港股投资回报的积极影响。

  “港股投资者倾向于增持高ESG评级的企业,进而形成由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例如,蒙牛乳业、中国中免等因ESG表现优异被纳入恒生ESG指数,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马宗明说。

  关熙子认为,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能够有效提升企业ESG实践的透明度,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表现与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但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对大量内地企业来说仍意味着挑战。“比如企业的范围三排放,数据收集与核算涵盖供应链、客户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数据收集难度大。”朱琳琳表示,另外在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方面,企业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治理能力,同时要具备建模能力、技术分析能力和对气候情景的理解能力,“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这些能力,因此需要为企业构建ESG信息披露生态。”

  马宗明建议,赴港上市企业可善用政策宽免与过渡期安排。中小企业初期可优先披露范围一、二排放,暂缓披露范围三数据,同时通过内部培训强化团队对TCFD框架、ISSB准则的理解,减少对外部咨询机构的依赖。通过供应链协同与行业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共享减排经验、数据收集工具,减少重复投入;关注生态环境部“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补贴政策,申请覆盖部分鉴证与数据采集费用,或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简易气候风险模型,分摊研发成本。

张紫祎